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全球電動車霸主跌落神壇?比亞迪海外大紅 中國本土卻面臨現實考驗

鉅亨網編譯段智恆
全球電動車霸主跌落神壇?比亞迪海外大紅 中國本土卻面臨現實考驗(圖:REUTERS/TPG)
全球電動車霸主跌落神壇?比亞迪海外大紅 中國本土卻面臨現實考驗(圖:REUTERS/TPG)

過去五年快速崛起的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 (01211-HK),靠著政府支持、激進價格策略與積極海外擴張,在 2024 年一度超越特斯拉 (TSLA-US),成為全球純電車銷量第一。然而,面對中國政府加強監管內部價格戰與本土競爭加劇,比亞迪今年在最大市場——中國本土的銷售動能明顯受挫,外界原先預期的亮眼一年,反而成為自 2020 年疫情以來最艱困的時期。

9 月,比亞迪在中國銷量龍頭位置遭上汽集團 (600104-US) 奪走;10 月公布財報顯示,獲利連續兩季下滑,市場情緒明顯轉弱。比亞迪周五香港股價收跌 3.45%,至每股 100.6 港元。

比亞迪目前面臨什麼挑戰?

比亞迪在海外市場仍表現亮眼。英國成为其成長主要動能,9 月銷量年增約 880%,首次成為比亞迪最大海外市場,低價高性價比電動車受到市場關注。

然而,在占比遠高於其他國家的中國市場,比亞迪吸引新買家的難度升高。今年第三季,比亞迪出現自 2020 年以來首次年減的季度銷量。季節性淡季雖是因素之一,但吉利 (00175-HK)、零跑 (09863-HK) 與小米 (01810-HK) 等競爭者也加速分食市場。

銷售趨緩迫使比亞迪調降先前訂下的宏大目標。依高階主管李雲飛說法,公司已將 2025 年銷量預期由原先的 550 萬輛,下修至 460 萬輛。

價格提升有助抵銷部分壓力,但仍無法完全彌補獲利下滑。比亞迪第二季淨利年減 30%,第三季再下探 33%,創逾三年最弱表現,營收與獲利同步承壓。

比亞迪的問題從何而來?

自 5 月起,中國官方加強干預國內激烈的電動車價格戰,要求車商避免透過過度降價競爭拉高風險。此政策使比亞迪失去一項昔日迅速擴張的核心手段——以價格戰強攻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監管單位也對供應鏈融資採取更嚴格規定。官方要求車企在 60 天內完成對供應商付款,遠低於比亞迪 2023 年平均約 275 天的結帳週期,對資金調度產生壓力。

更關鍵的是,比亞迪的車型大幅度更新要等到 2026 年才會上市,短期間得靠清空庫存維持銷售,因此在產品吸引力上落後於正在密集推新車的對手。

比亞迪海外業務也面臨政策阻力。歐盟、墨西哥等市場陸續採取措施,防堵中國低價電動車湧入;此外,美國因高關稅及 2027 年將生效的中國製科技設備限制,幾乎已封鎖比亞迪進入可能性。

投資人是否已感到擔憂?

自今年 5 月底市值觸及 1,750 億美元高峰以來,比亞迪股價持續走低,反映市場對政策壓力與銷售放緩的擔憂。

第三季獲利下滑消息傳出後,比亞迪股價單日大跌 8%,市值蒸發逾 60 億美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外界發現「股神」巴菲特旗下波克夏 (Berkshire Hathaway)(BRK.B-US) 已在最近完成全部持股退出,比亞迪股價再度下滑,三日累跌約 7%。該公司雖聲明「買賣股票為市場正常現象」,並感謝過去支持,但第三季再度獲利衰退,讓股價跌至近九個月低點。

儘管市場情緒偏弱,觀察人士認為 2026 年上市的全新車款可能成為轉折點。滙豐 (HSBC) 分析師 Yuqian Ding 指出,重大技術升級有望重新推動銷售成長。

比亞迪競爭對手表現如何?

若以港股表現比較,自 3 月以來,比亞迪表現遜於多家本土同業。即使仍是銷售規模最大車廠,但零跑、吉利、小米等新競爭者以低基期快速成長,股價更強勢。

至於長期最大競敵特斯拉,今年同樣面臨銷量與股價壓力。市場分析認為,馬斯克介入政治議題導致部分消費者反感,使特斯拉銷售承受額外拖累,兩者股價目前都在相對疲弱區間。

比亞迪如何崛起為全球電動車巨頭?

比亞迪 1995 年以生產手機電池起家,2003 年收購一家瀕臨倒閉的中國國企後正式跨入汽車領域。

2016 年起,公司延攬外籍設計人才,包括曾效力奧迪 (Audi) 與藍寶堅尼 (Lamborghini) 的艾格 (Wolfgang Egger),徹底翻新外觀語言,讓比亞迪車款更具風格且成本低於歐美同等車約 25%。

與此同時,比亞迪策略與中國政府發展新能源車產業的方針高度一致。中國政府長年提供高額補貼,推動電動車普及,提高比亞迪財務動能。

目前,比亞迪以多元價格帶商品線搶占市場,從約人民幣 6.98 萬元的城市小車,到高達 170 萬元的純電跑車均有布局,形成完整市場覆蓋。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