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兆元活水入基建即起上路 納AI算力中心、冷鏈倉儲等新型態案源

金管會今 (28) 日公布修正「保險業資金辦理專案運用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投資管理辦法」及相關令釋,擴大保險資金可投資範圍並放寬規範,以引導壽險長期資金投入國內基礎建設與實體產業,預估將釋放逾兆元投資動能。資金除了可投入民間興建的物流中心、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等有利國家發展的建設外,AI 算力中心、冷鏈倉儲也可望成為熱門投資項目。
金管會保險局主秘古坤榮指出,截至今年 6 月底,保險業可運用資金達 32.5 兆元,以現行專案運用上限 10% 計算約為 3.25 兆元,若上限調高至 15%,可再增加約 1.63 兆元,合計上看 4.88 兆元。據統計,目前專案運用金額約 6232 億元,占比僅 1.91%,放寬規定後可望提升保險資金投入國內建設與產業的比重,對國內投資動能具有明顯助益。
古坤榮表示,本次修法主要有三大重點,首先是擴大投資範圍,金管會開放保險業可直接或透過國內私募股權基金、創投事業,投資國發會核定的「基礎建設」項目。
依據國發會於 9 月 22 日發布的《促進民間參與基礎建設認定原則》,基礎建設範疇包含物流中心、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冷鏈倉儲及 AI 算力中心等,都是支撐產業發展與經濟轉型的關鍵設施。古坤榮強調,這些項目一旦獲主管機關認定屬於基礎建設,保險資金即可投入,法令已到位,「可即刻上路」,有意擴大投入的保險業者都可向各主管機關申請。
第二項重點是簡化行政程序,金管會此次將基礎建設及公共投資的備查門檻金額自原先的 5 億元倍增至 10 億元,促參案件及其他投資對象的備查金額則分別放寬至 20 億元與 1 億元。
古坤榮說明,過去 5 億元以下案件可採備查,5 億至 50 億元須送核准,修法後 10 億元以下即能採備查,「例如過去 6、7 億元案件須經核准,現在只要備查即可」,大幅縮短行政流程、提高資金運用彈性。這項鬆綁有助壽險業加速投資節奏、釋放更多長期資金挹注國內產業。
第三項為強化監理與風險控管,金管會同步要求保險業於投資前須完成適法性評估並檢附完整文件,確保資金運用符合安全性、收益性與流動性原則,兼顧保戶權益及市場穩定。
目前壽險投資公共建設的風險係數為 1.28%,策略性產業則為 17.25%,古坤榮指出,新納入的基礎建設屬於促進經濟發展性質,其風險係數將介於兩者之間,並非比照公共建設的 1.28%,金管會正在研議合理區間,主要是為了因應保險業資本適足率 (RBC) 制度需求。
保險局官員進一步解釋,風險係數代表保險公司投資時需提列的風險資本比重,例如公共建設風險係數 1.28%,意即每投資 100 元需提列 1.28 元風險資本;若投資上市股票 (約 20%) 或上櫃股票 (約 30%),則需提列更高資本,因此,「風險係數越低,投資彈性越大」。未來若能適度下調基建投資風險係數,將有效鼓勵壽險業者加碼投入國內建設。
官員指出,國發會新訂「基礎建設」與現行「公共建設」有明顯區隔,前者不必依「促參法」由政府主導,可由民間自建、自營,對實體產業環境的推動更具即時性與靈活度。他表示,業者可能已在著手尋找標的,只要主管機關認定屬基礎建設,保險資金即可投入,例如冷鏈倉儲、AI 算力中心等關鍵產業,都是有別於以往的新興投資項目。
金管會表示,本次修法將讓保險業能在「兼顧風險管理與國家發展」的前提下,發揮長期資金優勢,協助政府推進公共建設、活化國內資本市場,並加速策略性產業成長,預期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