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出口受關稅影響!IMF警告:將影響整體經濟成長與活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指出,亞太地區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區域,但隨著關稅上調與保護主義抬頭,出口需求可能受到抑制,最終影響整體經濟成長與活動。
根據《彭博》報導,2025 年初亞洲經濟增長主要受到出口強勁推動,部分源於企業提前備貨以應對預期的關稅上調,以及科技產業復甦。同時,寬鬆政策與全球經濟環境穩定,也支撐了國內需求與成長動能。
然而,IMF 預測,亞太地區 2025 年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率將達 4.5%,略低於 2024 年的 4.6%,2026 年則可能進一步放緩至 4.1%。
IMF 指出,雖然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自今年四月以來略有下降,但仍處於高位,可能對投資與市場信心造成更大壓力。
報告警告:「國內或全球形勢導致的金融環境收緊,可能加劇貿易衝擊並放大經濟脆弱性,而經濟脆弱性亦可能加劇社會緊張。」
為應對挑戰,IMF 呼籲亞太地區政策制定者採取措施刺激內需,特別是促進消費與振興生產力增長。
短期內,各國應採取有針對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緩解貿易衝擊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同時,IMF 補充指出,支持服務業發展、減少資本錯置誘因,以及緩解人口老化影響的結構性改革,對提升中期經濟增長潛力與區域再平衡至關重要。
報告指出,在受益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全球價值鏈整合後,區域內國家如今面臨中國需求疲軟的外溢影響。青年失業率上升及對政治領導的不滿,也削弱了市場信心,並加劇社會緊張。
近期,亞洲多國出現由 Z 世代領導的大規模示威活動。菲律賓、印尼與東帝汶等國數千名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腐敗、就業困難與貧富差距擴大。此類抗議甚至導致尼泊爾與孟加拉政府更替。
IMF 表示,這些社會與政治壓力已反映在經濟增長放緩上,與 2010 年代平均水準相比,本十年增幅約下降 1.8 個百分點。
好消息是,人工智慧(AI)驅動的投資熱潮可能為出口、投資及生產力帶來比預期更強的刺激作用。若政策進一步支持,可能緩衝外部衝擊的負面影響。
IMF 還強調,地緣政治緊張緩解將有助降低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投資與經濟成長。
(本文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