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經濟學家示警「萬物泡沫」1929年式股災陰影再起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經濟學家示警「萬物泡沫」1929年式股災陰影再起(圖:REUTERS/TPG)
經濟學家示警「萬物泡沫」1929年式股災陰影再起(圖:REUTERS/TPG)

美股持續走強、科技股屢創新高,但多位經濟學家警告,市場正陷入「萬物泡沫」(Everything Bubble),潛藏 1929 年大蕭條前的風險跡象。

華爾街分析師 Jon Wolfenbarger 指出,美股高昂的投機情緒、經濟疲軟、債務攀升與政策空間有限,使市場有可能迎來自大蕭條以來最大規模的熊市。他提醒:「歷史顯示,市場從 1929 年的高點花了 25 年才回到原位,投資人應對長期回檔風險有所準備。」

前國際貨幣基金 (IMF) 首席經濟學家 Gita Gopinath 曾警告,一旦美股崩盤,全球財富恐蒸發逾 35 兆美元。

金融專欄作家 Andrew Ross Sorkin 則在節目中表示,「市場終將崩盤,只是不知何時、也無法預測深度」,並指出當前的貪婪情緒與監管鬆綁,與 1920 年代的泡沫氛圍驚人相似。

(圖片:)
經濟學家示警「萬物泡沫」 (圖:REUTERS/TPG)

新西蘭經濟學家 Timothy Crack 也形容,當前市場是「歷史上又一次典型的資產泡沫」。他指出,房地產、黃金比特幣與美股估值皆嚴重偏離基本面,「連我的助理和理髮師都在問要不要買黃金,這正是典型的過熱訊號。」

分析人士認為,AI 熱潮與科技巨頭的獲利雖支撐了股市,但若銀行體系出現動盪、房市泡沫擴大或就業市場惡化,1929 年式的崩盤並非不可能重演。

行為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與 Amos Tversky 早在研究中指出,人類投資決策往往更傾向於避免損失,而非追求收益,這種心理驅動了對災難的高度關注。隨著 1929 年股災百週年將至,市場對潛在風險的警鐘再次響起。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