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固態電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新能源車續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固態電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新能源車續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圖:shutterstock)
固態電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新能源車續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圖:shutterstock)

據陸媒央視新聞報導,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方向,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針對這項前沿技術,近日中國科學家針對這一前沿技術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進展。

科學家們成功攻克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難關,使固態電池的性能實現跨越式升級。這項突破意味著,過去 100 公斤重的電池最多只能支持 500 公里的續航,而如今有望突破 1000 公里的天花板,新能源車續航里程有望翻倍。

要了解這項技術突破的重要性,必須先理解固態電池遲遲未能廣泛走向市場的原因。電池充放電的關鍵在於鋰離子(被比喻為「外賣小哥」)在正負極間「往返跑」。固態電解質則是鋰離子通行的「道路」。

然而,常用的硫化物固體電解質硬度高,脆如陶瓷;相對地,金屬鋰電極卻柔軟得像橡皮泥。這兩種材質在貼合時,固固界面處會產生坑坑窪窪的縫隙,形成難走的「路」,嚴重影響了電池的充放電效率,成為全固態電池走向實用的最大瓶頸。

如今,中國多個科研團隊紛紛出手,透過三大關鍵技術的突破,成功解決了固固界面的接觸難題,徹底打通了固態電池的續航瓶頸。

第一項突破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團隊開發的「特殊膠水」——碘離子。在電池工作時,碘離子會順著電場跑到電極和電解質的接口處,主動吸引鋰離子通過。它像流沙一樣,能夠自動流過去填滿接口處的小縫隙、小孔洞。透過這一番「縫縫補補」,電極和電解質得以嚴絲合縫地貼合。

第二項突破是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柔性變身術」。科學家利用聚合材料為電解質打造了「骨架」,使電池如同升級版保鮮膜一樣,具備抗拉耐拽的特性。電池即使經過彎折 2 萬次或擰成麻花狀,依然完好無損,完全不怕日常變形。同時,透過在柔性骨架中加入「化學的小零件」,能加速鋰離子的運行,並額外「抓」住更多鋰離子,直接讓電池儲電能力提升了 86%。

第三項突破是清華大學的「氟力加固」技術。科研團隊使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電解質。氟的「耐高壓本事」極強,能夠在電極表面形成「氟化物保護殼」,從而防止高電壓「擊穿」電解質。這項技術在安全性方面表現優異,在滿電狀態下,即使經過針刺測試和 120℃高溫箱測試,電池都不會爆炸,確保了安全和續航的「雙在線」。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