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凱來的崛起!一文看懂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新時代的窗口

隨著中國本土半導體設備自給率預計於 2025 年達到 50%,為半導體設備研發公司新凱來(SiCarrier)創造了廣闊的發展舞台與商機。
新凱來成立於 2021 年,由深圳市國資委全資控股,致力突破曝光機等半導體設備「卡脖子」技術,實現國產替代。
短短四年,公司從新創企業成長為估值約 650 億元的行業黑馬,2025 年 9 月完成新一輪融資,累計訂單已超百億元。
新凱來的技術源自華為 2012 實驗室的「星光工程部」。面對國際供應鏈風險,華為於 2018 年前後啟動自主研發,包括擴散爐、薄膜沉積及光學檢測系統等核心設備。
2021 年,該部門剝離重組成立新凱來,使技術團隊加速市場化落地。核心團隊多來自華為,延續高效創新的「狼性文化」。
在 2025 年 SEMICON China 展會上,新凱來首次亮相,推出五款以中國名山命名的設備:EPI「峨眉山」(外延沉積設備)、ALD「阿里山」(原子層沉積設備)、CVD「長白山」(化學氣相沉積)、PVD「普陀山」(物理氣相沉積)、ETCH「武夷山」(蝕刻設備),全面覆蓋半導體前段製程,打破國際巨頭壟斷。
未來,新凱來還將推出 31 款升級設備及量測檢測新品。新凱來快速成長的背後,是技術、資本與政策的協同支持。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作為實際控制人之一,提供曝光技術的權威支持;公司控股股東兼董事長則曾任中芯國際 (688981-CN) 高層,確保研發與市場需求緊密銜接。
此外,新凱來透過持股 50% 的上海宇量昇,推進 28nm DUV 曝光機研發,並布局四重成像(SAQP)等先進工藝。
這不只是單點技術突破,而是構建從刻蝕、沉積到清洗、量測的全流程設備矩陣,整合進入實驗室驗證。
新凱來不是單純「拼裝設備」,而是從工藝關鍵環節入手的系統工程實踐者,先解決清洗與刻蝕,再逐步向曝光系統邁進。
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下,新凱來已與中芯國際、華虹集團 (688347-CN) 等晶圓廠深度合作,訂單規模迅速增長。
LinkedIn 報導顯示,公司估值達 650 億元,億級訂單背後展現市場對其技術的高度認可。與華為的專利協同,也為其建立了穩固的技術。
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的迫切性
分析指出,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已成產業必然選擇。
全球市場長期被應用材料 (AMAT-US) 、艾司摩爾 (ASML-US) 、科磊 (KLAC-US) 、科林研發 (LRCX-US) 、東京電子等巨頭壟斷,部分設備市占率超過 90%,不僅抬高成本,也增加供應鏈脆弱性,凸顯中國國產替代的迫切性。
其中,外部壓力更是是主要推動力。美國持續對中國半導體出口設限,涵蓋先進及基礎晶片製造設備,意在維持其全球主導地位,遏制中國產業崛起。
同時,荷蘭政府近日對安世半導體的干預,更加劇了國際摩擦。
供應鏈安全亦面臨挑戰。國內晶圓廠如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都正加速擴產,逐步減少對海外設備依賴。
根據 Mordor Intelligence 的數據,2025 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達 2175.5 億美元,本土化成為技術、國家安全與經濟自主的戰略需求。
在此背景下,新凱來的 SAQP 技術備受關注。這種透過多次曝光與刻蝕實現更小線寬,是攻克先進製程的關鍵。
雖與國際巨頭存在差距,但新凱來的快速更新的能力展現追趕潛力。
同時,中國內部推動方面,產業正由國家驅動逐步轉向市場導向。國家大基金投入超 1730 億美元,本土設備市場佔有率從 2020 年的 6% 升至 2023 年的 14%。
外部壓力與內部推動的合力,加速了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轉型。新凱來等企業的突破,既提升本土自給率,也為產業鏈注入新活力。
新凱來的產業鏈機遇
在新凱來技術突破與外部環境推動下,其合作夥伴成為市場關注焦點。這些公司不僅是供應商,更是生態共建者,通過訂單互惠與協同創新,共同推動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
首先,至純科技 (603690-CN) 與新凱來深度合作,提供晶圓製造及先進封裝所需的制程設備、高純工藝設備與電子材料。
至純科技是新凱來濕法清洗設備的主要供應商,訂單占比超過 20%,並參與 SAQP 技術聯合申請。
2025 年 9 月,公司確認合作潛力巨大,訂單增長曾達 300%,股價亦受灣芯展預期影響異動。
其次,新萊應材 (300260-CN) 作為重要零部件供應商,提供高純潔淨管路系統、真空閥門等關鍵部件。
2025 年上半年,新凱來訂單占其半導體業務收入超 40%,全年採購額預計突破 6 億元。
作為 RTP/DPN 設備零部件獨家供應商,新萊應材在高潔淨真空系統領域突破了國內「卡脖子」技術,其股價受概念題材推動活躍。
第三,利和興 (301013-CN) 提供精密結構件與測試平台,隨著新凱來產品線擴展,有望獲取更多訂單。
利和興近年從消費電子轉向半導體、AI 算力及新能源領域,與華為、新凱來深度合作。2025 年,受晶片自主可控浪潮帶動,股價強勢表現。
此外,新凱來的其他合作夥伴則包括奧普光電 (002338-CN) 、冠石科技 (605588-CN) 、精測電子 (300567-CN) 、北方華創 (002371-CN) 、中微公司 (688012-CN) 、彤程新材 (603650-CN) 、茂萊光學 (688502-CN) 、福晶科技 (002222-CN) 、富創精密 (688409-CN) 、強瑞技術 (301128-CN) 、盛美上海 (688082-CN) 、華特氣體 (688268-CN) 、凱美特氣 (002549-CN) 、雅克科技 (002409-CN) 、國林科技 (300786-CN) 等,共同構建完整國產設備生態圈,實現技術共享與訂單聯動。
整體而言,新凱來的合作夥伴正迎來黃金機遇期,預計 2025 年相關業務增長超過 50%,不僅提升單一企業業績,也增強整個產業鏈的韌性與競爭力。
新凱來核心設備解析:用途分類與技術亮點
新凱來產品線涵蓋半導體製造全流程的關鍵工藝與量測檢測環節。
其中,工藝設備聚焦前道製程核心步驟,確保晶圓精密加工至成品,包括:
外延生長設備(EPI)—峨眉山系列
支援 12 吋邏輯 / 儲存晶片的鍺矽、磷矽外延生長及減壓外延工藝,用於先進節點的溝道層與超晶格結構。提升晶片性能,適用 3D NAND 與 FinFET 工藝,改善傳統設備均勻性問題。
退火設備(RTP)—三清山系列
提供超快尖峰退火與均溫退火,適用源漏激活及高 K 材料處理。採用磁懸浮升降與背照退火技術,提高均勻性與效率,減少熱應力對晶圓損傷。
刻蝕設備(Etch)—武夷山系列
覆蓋介質、矽 / 金屬刻蝕,採用 CCP/ICP 技術,支援原子層刻蝕(ALE)與高深寬比結構加工,滿足 3D NAND 與 FinFET 需求,是打破國際巨頭壟斷的關鍵設備。
薄膜沉積設備
PVD(普陀山系列):專注金屬平面膜及互連層沉積,填孔性能佳、低顆粒缺陷,靶材利用率 > 90%,適用高密度互連結構。
ALD/CVD(阿里山 / 長白山系列):實現高保形性介質 / 金屬薄膜沉積,用於栅極及刻蝕阻擋層,膜厚均勻性 ±1%,支援高深寬比填充。
這些工藝設備涵蓋 28nm 及更先進節點,高深寬比刻蝕等部分已接近國際標杆水準。
量測與檢測設備
量測與檢測設備則旨在確保晶圓良率,且新凱來在此領域填補了國產空白。
缺陷檢測產品包括:
- BFI/DFI(岳麓山 / 丹霞山):明 / 暗場圖案晶圓檢測,靈敏度達奈米級,用於曝光工藝監控與良率管理。
- PC(蓬萊山):無圖案晶圓表面缺陷檢測,適用來料質檢,保障原材料品質。
量測設備產品包括:
- 套刻量測(天門山 DBO/IBO):支援衍射及影像模式,精度達亞奈米級,用於多層對準驗證。
- 材料分析(赤壁山 XPS/XRD/XRF):薄膜厚度、晶體結構及元素成分分析,覆蓋研發到量產全階段。
電性能測試產品包括:
- RATE 系列(CP/KGD/FT):專注功率半導體(如 SiC)動靜態參數測試,支援高電壓 / 大電流,適用於新能源車與 5G 基站等應用。
這些設備強調自主可控,核心零件如射頻系統、磁控濺射源等均為自研,減少了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
新凱來國際競爭力評估:優勢、局限與追趕潛力
新凱來設備的國際競爭力,可從技術先進性、性能對標與市場定位三方面分析。
在技術先進性上,新凱來設備採用創新架構,如阿里山 ALD 的 Twin 腔設計、天門山套刻量測的多模態光學系統,對標應用材料、ASML 等國際大廠。
產品涵蓋範圍廣,從成熟制程(28nm 及以上)到特色工藝(如功率器件)均有方案。在功率半導體檢測及特定刻蝕 / 沉積場景,已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在性能上,新凱來產品的整體性能已達國際先進水準:
- 均勻性與產率:普陀山 PVD 靶材利用率 > 90%,長白山 CVD 膜厚均勻性 ±1%。
- 靈敏度與精度:BFI 缺陷檢測 10nm,XPS 精度達 0.1at%,可與科磊、日立比肩。
- 產線整合能力:智慧調度算法與多腔體配置(如武夷山支持 6 腔聯動),滿足量產需求。
在市場定位上,在成熟制程與功率器件領域,新凱來已達國際先進水準,部分指標甚至領先。
憑藉成本優勢與本土化適配,深受國內晶圓廠青睞。2025 年,公司訂單規模已達億元級,市場驗證快速推進。
而其待突破部分則包括 EUV 曝光配套設備及 5nm 以下節點的量測能力,與 ASML、科林研發仍有差距。
但憑藉端到端研發體系與快速更新能力,新凱來展現出強勁的追趕潛力。
新凱來機遇與挑戰並存
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 2025 年規模預計達 1160 億美元,Precedence Research 預測 2032 年將達 2105.8 億美元,年增長率約 8.1%。
其中,亞太地區居主導地位,而中國市場為主要增長引擎。Market Data Forecast 指出,亞太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 2025 年規模達 775.3 億美元;而 MRFR 報告指出,中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市場到 2035 年達 827 億美元。
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正經歷深層轉型,國家大基金投入超 1730 億美元,本土設備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
隨著 AI 與 5G 需求爆發,中國國產設備將迎來更大機遇,使新凱來、北方華創等企業地位上升。其中,北方華創 2025 年營收更是增長 51%。
然而,技術差距與國際管制仍是挑戰。新凱來等企業的自主化之路雖充滿荊棘,卻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