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中國科學院團隊解決固態電池「接觸不良」絕症 企業瘋搶布局 電池行業要變天?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中國科學院團隊解決固態電池「接觸不良」絕症 企業瘋搶布局 電池行業要變天?(圖:Shutterstock)
中國科學院團隊解決固態電池「接觸不良」絕症 企業瘋搶布局 電池行業要變天?(圖:Shutterstock)

繼上月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關於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究進展後,國內固態電池研究又取得新突破。近日中科院物理所黃學傑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單位,在全固態金屬鋰電池領域取得關鍵突破,開發出陰離子調控技術,成功解決電解質與鋰電極緊密接觸的行業難題,相關成果也在上周二 (7 日) 發表於《自然 - 永續發展》期刊,為固態電池實用化注入「強心針」。

固固界面接觸不良,一直是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卡脖子」問題。傳統方案需依賴外部設備持續施壓,但電極與電解質間仍存微小孔隙,易導致電池壽命縮短或安全隱患,黃學傑團隊則另闢蹊徑,在電解質中引入碘離子,利用電池工作時電場作用,使碘離子遷移至電極界面形成「富碘層」。這層界面能主動吸引鋰離子,自動填滿縫隙,讓電極與電解質在低壓甚至零外壓下長期緊密貼合。

業界人士評價,上述技術透過「預置可遷移陰離子」,實現了界面的自適應修復,為硫化物電解質路線提供了關鍵解法。

消息引發業界高度關注。不少電池企業主管轉發中科院物理所官網文章,向團隊帶頭人黃學傑 (陳立泉院士學生、國內固態電池早期研究者) 致賀。

天齊鋰業創新實驗研究院院長劉楊表示,黃學傑團隊成果解決了工程化應用中「動態接觸」的全球共性挑戰,「即使施加輕微壓力也能滿足需求,避免實驗室對極端條件的依賴」。

劉楊也透露,天齊鋰業去年初已啟動含碘鋰鹽的研究與研發,雖面臨高純度製備與規模化難題,但此技術讓硫化物路線更具可行性。

固態電池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終極形態」,其核心在於固態電解質與高能量密度負極 (如鋰金屬負極) 的革新。

相較於液態電池,固態電解質可提升安全性,鋰金屬負極能大幅增加能量密度,但硫化物電解質雖離子電導率接近液態,卻因固固界面問題受阻,且氧化物、聚合物路線雖繞過壓力難題,仍需優化界面接觸,而黃學傑團隊的突破,讓硫化物路線產業化更近一步。

不過,從實驗室到量產,固態電池仍需跨越多重鴻溝。設備端,前端超高純度原料合成、界面修飾等環節仍依賴進口,中後端粉碎、燒結等設備已國產化,預計 5-10 年隨 ALD 核心零件等技術突破,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將推進。

材料端,硫化鋰製備製程複雜 (如爆炸反應、吸水產毒氣),需研發中低溫「漿態還原法」實現連續生產,負極方面,矽碳負極與鋰金屬負極的設備如 CVD、預鋰化設備) 正加速國產替代。

應用方面,固態電池雖暫未量產,但在無人機、機器人等對高能量密度、輕量化、低溫性能要求高的領域已顯潛力。北京衛藍高性能固態鋰電池量產計畫近期封頂,透過複合原位固化應對界面問題,俞會根坦言「仍需工程化優化」。

目前,固態電池取代液態電池恐推高整車成本,但隨著無人機等場景需求打開,規模化生產將推動降本。對產業鏈而言,黃學傑團隊的技術突破既是挑戰 (材料製備、製程優化、成本控制待解),更是機會 (設備國產化、材料路線創新、應用場景拓展的窗口已開啟)。這場「固固介面」的攻堅,正悄悄改寫全球動力電池競爭格局。

相關行情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