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All in AI?哈佛經濟學家:若無資料中心 今年上半年美GDP僅成長0.1% 其他行業躺平!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All in AI?哈佛經濟學家:若無資料中心 今年上半年美經濟僅成長0.1% 其他行業躺平!(圖:Shutterstock)
All in AI?哈佛經濟學家:若無資料中心 今年上半年美經濟僅成長0.1% 其他行業躺平!(圖:Shutterstock)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Jason Furman 一項研究揭開了美國經濟當前最吊詭的成長景象,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幾乎完全由資料中心和資訊處理技術獨撐大樑,而其他領域的成長幾乎陷入停滯。

美國財經雜誌《Fortune》報導,Furman 的發現引發市場對「資料中心泡沫」的激烈討論。當科技巨頭的算力投資撐起宏觀數據,美國經濟是否正站在「虛胖」的懸崖邊上。

Furman 在社群媒體上發布的研究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資訊處理設備和軟體投資僅占美國 GDP 的 4%,卻貢獻 GDP 成長的 92%,美國上半年 GDP 平均成長 1.6%,但若剔除資料中心及資訊處理技術領域,其餘產業合計成長率僅 0.1%,幾乎陷入停滯。

Furman 還指出,若沒有 AI 熱潮推動的技術投資,美國本可能透過降低利率和電價來刺激其他產業成長,但這類成長恐僅是 AI 驅動收入的一半。

他的結論得到多方資料佐證。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投資長 Lisa Shallet 指出,美國「超大規模科技公司」在資料中心及相關領域的資本支出已增加 4 倍,年支出近 4000 億美元,其中支出前 10 大公司佔據總投入的三分之一。

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 更發現,今年 AI 資料中心建置對美國 GDP 成長的貢獻首次超過消費者支出。消費原本占美國 GDP 的三分之二,這一逆轉堪稱「歷史性」。

支撐這一成長速度的是科技巨頭圍繞著算力的瘋狂競賽。微軟、Google、亞馬遜、Meta、輝達等企業已投入數百億美元擴建資料中心,以滿足 AI 大模型訓練對海量算力的需求。

根據《商業內幕 (BI)》數據,截至 2024 年底,美國已建成或核准的資料中心達 1240 個,較 2010 年增長 4 倍,光是亞馬遜、Meta、微軟和谷歌今年的資本支出預期便高達 3200 億美元,超過芬蘭全年 GDP。

甲骨文、Meta 等企業更透過發債、融資等方式為資料中心輸血,甲骨文上月剛發行 180 億美元債券,Meta 則獲 290 億美元融資支持新項目。

但繁榮背後,擔憂如影隨形。《商業內幕》報導指出,這種商業模式尚未經過驗證。若 AI 產品收入未能涵蓋持續攀升的支出,美國經濟恐面臨股市崩盤、資料中心閒置等連鎖風險。

更關鍵的是,科技以外的領域正普遍低迷,製造業、房地產、零售業貢獻微弱,甚至負成長,加上勞動市場停滯,8 月僅新增 2.2 萬就業崗位,180 萬人失業超過 27 周,長期失業率逼近四分之一。

部分聲音試圖淡化風險。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 Michael Gapen 認為,企業承擔了川普政府關稅成本,透過降本而非漲價消化壓力,解釋了「高支出與弱就業」的矛盾。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更稱資料中心建設是「工業泡沫」而非「金融泡沫」,強調未來算力普及將證明投資價值。

但質疑聲音更強烈。萊斯大學貝克研究所公共財政中心主任 John Diamond 指出,美國經濟已陷入消費信心低迷、勞動市場僵化,科技投資光環難掩整體疲軟的多重困境。

當下美國 GDP 成長像一場由資料中心和 AI 驅動的「獨角戲」,舞台中央的科技巨頭揮金如土,其他產業卻在聚光燈外黯然。當算力投資的潮水退去,留下的是更強勁的經濟引擎,還是一地閒置的伺服器,答案或許藏在未來幾季的就業數據、企業獲利,以及 AI 能否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之中。
 

相關行情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