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弈:中國崛起 美國焦慮

在當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中,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美國近期加強了對外國產品的保護主義,甚至威脅對某些外國製造的影片徵收高達 100% 的關稅。與此同時,中國在世貿組織的談判中做出重大讓步,宣布不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這一舉措被自由貿易倡導者視為重要的進展。中國對與其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提供 100% 零關稅待遇,顯示出其在貿易政策上的一致性和預測性。
根據《外交》雙月刊的專家分析,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中已經從被動防禦轉向更具戰略性的姿態。在光伏板、電池和電動車等綠色技術領域,中國目前具備壓倒性優勢,並向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國家提供相關技術和產品,以此作為地緣政治的槓桿。
然而,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依然保持著領先地位。 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等美國企業主導著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儘管這一領域的具體目標尚不明確。中國的策略則有所不同,強調在當前技術層面上應用人工智慧,並將其融入經濟和社會的各個角落,如物流、監控和智慧城市等。這種策略不僅能迅速帶來經濟轉變,還能提高生產效率,讓新技術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中國企業在人工智慧的開源應用上也走在前列,推出如 DeepSeek(深度求索)的開源模型,這與美國企業的封閉性平台形成鮮明對比。這種開放的技術平台可能使中國的人工智慧成為全球標準,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中,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對於廉價可自訂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加。
中國的技術策略強調跨領域融合,不僅在人工智慧模型的建立上有所突破,還將這些模型應用於硬體和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數據,中國去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幾乎是美國的 9 倍。無人機和自駕飛行器的發展也在加速,深圳的無人機已經開始進行包裹投遞,而廣州的自駕飛行器則已經開始載客。這一系列的融合創新使得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的基礎科學和技術撥款卻在減少,最好的大學也面臨來自政府的壓力,特別是在對哈佛大學等研究型大學的攻擊中,顯示出美國在科技競爭中的不穩定。
本文根據《華盛頓郵報》於 10 月 3 日發表的報導整理而成,原題為《美國步履蹣跚,中國一路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