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億鎂!今年前三季IPO規模輾壓美股 港股憑什麼?今年IPO冠軍提前鎖定?

今年前三季,全球 IPO 市場呈現「港股領跑、美股蓄力」的分化格局,兩地市場的「冷熱差異」與企業選擇的轉向,凸顯政策環境、資金流向與產業賽道的深層變遷。
港交所的 IPO 爆發,始於制度優化與市場反彈的雙重催化。今年以來,港交所持續降低上市門檻、簡化審核流程,加上港股市場從低位回升,企業赴港熱情被徹底點燃。
根據 Wind 統計數據,今年前 9 月港股 IPO 募資總額達 1824 億港元 (約 234 億美元),年增 227%,遠超美股那斯達克的 151 億美元、紐交所的 152 億美元。
今年第三季,港股募資 735 億港元 (約 94.5 億美元),雖較上季略降,但仍年增 74%,且力壓那斯達克的 60 億美元與紐交所的 79 億美元,其中大型 IPO 成為「壓艙石」,紫金黃金國際(紫金礦業海外黃金業務分拆) 上周掛牌首日暴漲 68%,市值破 3000 億港元,奇瑞汽車上周募資 91 億港元,成為汽車股新貴。
更值得關注的是,A 股上市公司成為港股 IPO 的「絕對主力」。今年前 9 月募資逾 10 億美元的 IPO 中,除紫金黃金、奇瑞外,其餘均為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等 A 股龍頭,南下融資成趨勢。
此外,未獲利生技股成為「黑馬」。恆生生物科技指數年初至今漲 105%,藥捷安康 - B、映恩生物 - B 等 4 檔 18A 公司上市以來,漲幅超過 200%,印證市場對創新藥賽道的高度認可。
截至 8 月底,港股待處理上市申請達 331 宗,上月底最後一周更有 28 家公司遞表,其中多為 A 股赴港企業,預示第 4 季新股市場將持續熱鬧。
美股 IPO 雖募資總額不如港股,卻憑藉「熱門概念」展現出獨特活力。今年第 3 季,美股募資規模最高、瑞典線上支付業者 Klarna 達 13.72 億美元,數位資產平台 Bullish、輝達支持的 CoreWeave 分別募得 11.1 億、15 億美元。
上市後,CoreWeave 因 AI 基礎設施概念漲 2.06 倍,Circle 作為「穩定幣第一股」漲 3.31 倍,Bullish 也漲 68%,反映市場對 AI、區塊鏈等科創領域的追逐。
這一熱度背後,是科技巨頭的「輸血」與資金的風險偏好提升。輝達、微軟等斥巨資投入 AI,推高創投項目估值,加速早期項目 IPO,加上聯準會 (Fed) 降息預期升溫,也讓資金更願追逐高成長標的。
根據 Renaissance Capital 數據,今年美股 IPO 申請年增 33.8%,隨著 Fed 啟動降息,第 4 季有望延續活躍氛圍。
美股中概股的表現則成為中美兩地市場的「連結點」。儘管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今年漲 28.7%,遠超過標普的 13.3%,但因美國證交會 (SEC) 擬提高中概股上市門檻,第 3 季僅 10 檔中概股赴美 IPO,募資僅 7454 萬美元,幾乎可忽略不看。SEC 這項變革讓更多中資企業轉道港股。
今年以來,IPO 市場「港股量增、美股質優」是核心特徵,港股憑制度優勢與中資支持領跑,美股靠科創概念保持活力。對企業而言,選擇適合自身領域的上市地點是關鍵。對投資者而言,掌握熱門主題如 AI、穩定幣、創新藥與基本面價值,方能在活躍市場中尋得機遇,兩地市場在第 4 季新股爭奪戰恐將更激烈,港股的「中資潮」與美股「科創熱」將持續改寫全球資本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