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馬斯克成立政黨跟川普、共和黨對幹!專家曝四大隱憂:恐連半張選舉人票都拿不到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馬斯克成立政黨跟川普、共和黨對幹!專家曝四大隱憂:恐連半張選舉人票都拿不到(圖:Shutterstock)
馬斯克成立政黨跟川普、共和黨對幹!專家曝四大隱憂:恐連半張選舉人票都拿不到(圖:Shutterstock)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 創辦人馬斯克上周六 (5 日) 透過 X 平台宣布成立全新政黨「美國黨」,正式向美國延續近百年的兩黨制發起挑戰。這位科技巨頭在宣言中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通過浪費和腐敗使國家破產的單黨制國家」,並強調新政黨將致力於「讓人民重獲自由,但截至發稿,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 (FEC) 的官方記錄中尚未出現該黨的註冊資訊。

這項政治舉動發生在馬斯克與美國總統川普關係急劇惡化的背景下。身為川普 2024 年競選活動的最大金主,馬斯克去年曾豪擲 2.77 億美元成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 (PAC) 助選,並自詡為川普的「第一朋友」。

然而,隨著川馬兩人對《大而美法案》產生根本性分歧,該法案預計到 2034 年將使國家債務增加 4.1 兆美元,馬斯克在 X 平台上痛斥其為「令人厭惡的醜聞」,並警告「國會正讓美國破產」。儘管事後刪除了部分激烈言論,但矛盾已不可調和。

從親密盟友到公開決裂的轉變令人瞠目。今年 5 月,特別政府僱員任期結束後,儘管馬斯克希望繼續留任其倡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 (DOGE),但遭白宮斷然拒絕。這個旨在削減聯邦政府 75% 員工和 2 兆美元支出的激進部門,雖在競選期間為川普贏得大量支持,卻也招致巨大輿論反彈。

今年 5 月底,馬斯克在採訪中流露出對政治的疲憊:「可能在政治上花了太多時間」,並承認「分配在政府方面的時間比例過高」。

「美國黨」的突然成立源自於一場社群媒體投票。上周五 (4 日) 美國獨立日當天,川普在白宮簽署《大而美法案》的同時,馬斯克發起了支持度調查,超過 120 萬人參與投票,65.4% 表示支持成立新政黨。隔日,馬斯克便正式宣布 "美國黨" 誕生。

雖然完整政綱尚未公佈,但馬斯克在互動中確認了多項核心政策主張,包括削減債務、負責任地支出、AI 軍事現代化、加速 AI 發展、減少能源監管、保障言論自由以及支持生育激勵政策等,其中特別強調將在「其他領域採取中間路線」,這與他和川普在社會議題上的相似立場形成呼應。

然而,政治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馬斯克面臨嚴峻挑戰。

英國新宏睿投資管理公司創辦人夏宇宸說:「美國政治的兩極化風險已呈現中長期化趨勢,民粹主義政治在野期間往往能吸引大量支持者,這種傾向將加劇政治不穩定性。」

喬治城大學教授 Hans Noel 則從制度層面分析指出,美國「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本質上不利於第三黨發展。1992 年,美國億萬富翁 Ross Perot 雖獲得 19% 普選票卻未贏得任何選舉人票的案例,正是這種制度性障礙的明證。

此外,美國各州差異化的政黨認證標準更增加新黨生存難度。以加州為例,新政黨需招募 0.33% 的註冊選民 (約 7.5 萬人) 或收集 110 萬個簽名才能獲得選票資格,後續還需維持至少 2% 的得票率。

杜克大學教授 Mac McCorkle 也直言道:「選票准入標準構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障礙。」

資深選舉律師 Brett Kappel 還說:「即便馬斯克能在某些州推動候選人參選,建立全國性政黨仍需數年時間,2026 年中期選舉前完成幾乎不可能。」

資金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儘管馬斯克財力雄厚,但今年 4 月在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選舉中投入超 2000 萬美元卻失敗告終的案例表明,政治影響力不能簡單用金錢衡量。

Kappel 說:「創立新政黨的資金門檻可能高達數億美元。」

Noel 還警告,美國選民對現有兩黨的依附感根深蒂固,馬斯克設想的「中間的 80%」選民群體缺乏足夠凝聚力。

面對質疑,馬斯克展現出戰略耐心。他打算將初期資源集中在 2-3 個參議院席位和 8-10 個眾議院選區,在立法機構微弱多數優勢下發揮關鍵影響力。他同時承諾該黨將獨立召開會議,並與兩黨保持立法對話。這種「精準打擊」策略借鑒了古希臘勒烏克特拉戰役的軍事思想,試圖透過關鍵領域的突破逐步擴大影響。

對此共和黨內部已出現擔憂聲音。保守派評論員 Shawn Farash 指出,第三方政黨將不成比例地分流右翼選票,為左翼上台創造條件。」

共和黨擔憂並非空穴來風,2016 年綠黨候選人 Jill Stein 在密西根、賓州等關鍵州分流民主黨選票,最終幫助川普意外勝選的歷史教訓猶在眼前。

隨著美國政治極化加劇和選民對傳統兩黨不滿情緒高漲,馬斯克的「美國黨」實驗無疑將引發持續關注。無論最終成敗,這場政治豪賭都可能重塑美國政黨政治的既有格局。在制度性障礙與民粹主義浪潮的夾縫中,這位科技狂人能否複製自身在商業領域的顛覆性成功,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