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OnlyFans皆被攻占!AI掀內容平台革命、躺賺收入還更多

AI 正全面滲透人類內容創作領域:你最近聽的音樂、看的影片、甚至直播互動,背後可能早已不是「人類」創作。從音樂平台 Spotify (SPOT-US) 到 OnlyFans,AI 不只參與創作,更可能取代真人創作者,掀起產業變革。
AI 樂團風靡 Spotify:音樂人不再需要「人」
最近,一支名為 The Velvet Sundown 的神秘樂團在 Spotify 爆紅,短短一個月內發布兩張專輯、吸引超過 55 萬聽眾。
但事實上,這支樂隊完全由 AI 生成。如今,大家不需要懂音樂、不需錄音室,就能透過 AI 工具創作並發布作品,證明 AI 在音樂產業已具實質影響力。
像 Spotify 等平台更重視播放率與完播率,而非創作者是否為人類,促使大量 AI 音樂湧入,人人皆可成為「音樂人」,創作的門檻被大幅降低,音樂創作逐漸「演算法化」。
AI 進軍電影產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AI 不只做音樂,也踏入電影製作。電影公司 Asteria 就已經開始為每個項目單獨訓練模型,以確保影片風格一致。
例如,他們與音樂人 Cuco 合作的動畫短片,就使用 AI 將 60 幅手繪插畫轉化為完整的視覺作品。
儘管這還不是完全自由創作,但已經比「一行提示詞出一部電影」的魔法更接近真實創作流程。另外,在迪士尼聯合環球把 Midjourney 告上法庭之後,Asteria 選擇以「道德合規的訓練資料」打破 AI 版權爭議,為生成式 AI 在影視領域鋪路。
另外,Asteria 創辦人 Bryn Mooser 也一再強調,Asteria 的核心賣點之一就是:生成式 AI 讓電影製作更有效率且省錢。
首先小團隊的製作流程能避免傳統製作中大量人員間的反覆修改和溝通,而讓創作者們更加專注內容本身;其次生成式 AI 可以讓電影的製作成本降至 1000 萬到 2000 萬美元之間,這對許多年輕電影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
AI 主播崛起:直播賣貨超越真人表現
在直播領域,AI 主播也開始取代真人。中國科技企業家羅永浩的 AI 分身「數位老羅」由百度開發,不僅能模仿語氣、口音與肢體語言,還能即時互動,26 分鐘內創下 5,000 萬元銷售額,超越真人表現。
對像羅永浩這樣已經有名氣主播來說,AI 數位人也許是擴大影響力的方式。但對普通人來說,AI 主播、AI 腳本、AI 剪輯,正在讓直播這件事從專業門檻變成一種普通人也可以進入的領域。社恐不用怕露臉,也能搭起屬於自己的直播間。
AI 數位分身進軍 OnlyFans,創造前所未有情感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AI 在成人娛樂領域同樣搶眼。一家號稱是「OnlyFans 和 OpenAI 的愛情結晶」的 AI 公司 OhChat 推出「數位雙生」服務,名人只要提供語音與照片,即可擁有一位 24 小時在線的 AI 分身。
在前英國超模 Katie Price 的 AI 分身 Jordan 上線後,可與粉絲語音互動、傳送照片,並依會員等級提供專屬回應。
她自己都說:「這簡直就像年輕時的我,聲音、動作、語氣,完全是一比一複製。」與此同時,Katie 本人只要收錢就行了,收入甚至超過她自己真人運營的 OnlyFans 帳號。
許多 OnlyFans 創作者都開始依賴 AI 工具生成腳本、處理剪輯、回應粉絲訊息,甚至在靈感枯竭時使用 ChatGPT 維持情感連結。
創作者 MelRose Michaels 表示:「這不是取代,而是補位,AI 讓我能把更多時間花在賺錢上。」
儘管 AI 帶來便利,但部分創作者仍擔心: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被「數位人」替代時,真實互動是否會逐漸消失?當 AI 成為聲音與情感的代理人,創作本質與粉絲關係也正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