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OpenAI豪擲65億美元買io背後 真正野心是什麼?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OpenAI豪擲65億美元買io的真實盤算:掌控用戶體驗,不要依賴第三方平台。(圖:Reuters/TPG)
OpenAI豪擲65億美元買io的真實盤算:掌控用戶體驗,不要依賴第三方平台。(圖:Reuters/TPG)

OpenAI 豪擲 65 億美元收購蘋果 (AAPL-US) 前設計長艾夫 (Jony Ive) 創辦的人工智慧 (AI) 裝置公司 io,展開迄今規模最大的併購案。這筆交易反映 AI 競賽的重心,已從打造頂尖技術模型,轉向誰能最有效的貼近用戶。

過去,生成式 AI 的競爭關鍵在於誰能訓練出最強大的模型;如今,模型能力差距逐漸縮小。因此,對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來說,關鍵已不是技術優勢,而是如何讓 ChatGPT 與其他產品真正融入用戶生活、建立長期關係——否則產品使用率就會大打折扣,或者得支付昂貴的第三方平台費用來觸及使用者。

而被譽為「iPhone 設計之父」的艾夫,正是實現這個願景的關鍵人物。

AI 裝置新浪潮:OpenAI 打造獨家直通車

儘管智慧型手機仍主導市場,但生成式 AI 的崛起打開了人類的更多想像。未來可能人手一副能與 AI 對話的智慧眼鏡,或者是一枚能夾在襯衫上的小裝置,可以隨時呼叫 AI 回應需求。Meta(META-US)、蘋果 (AAPL-US)、Google(GOOGL-US) 等科技巨頭都在積極開發這類產品。

對奧特曼而言,他絕不希望 Google、Meta 或蘋果站在 OpenAI 與用戶之間,因為這將迫使 OpenAI 為產品推廣付出高昂代價。

Meta 執行長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就極度不滿蘋果從開發者抽取 30% 費用。而 Google 也每年向蘋果支付約 200 億美元,只為讓搜尋引擎能在 iPhone 上被推廣。

奧特曼最新的解決方案就是買下 io,正如他和艾夫在聲明中寫道:「我們要發展、設計及製造全新產品系列的雄心,顯然需要一家全新的公司來實現。」

即使這場硬體之旅將耗費數十億美元,但絕對比持續支付其他科技巨頭高額通路費用更划算,且有助於 OpenAI 將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手上。

Google 強大用戶觸及力 對 OpenAI 構成嚴峻挑戰

《商業內幕》指出,奧特曼的焦慮其來有自。因為真正的「用戶觸及大師」Google,正在竭盡所能的將一系列與 ChatGPT 正面交鋒的 AI 產品,送到用戶眼前。

想像一下:Google 打造的 Android 系統支援超過 30 億台裝置,如果這些設備都內建 Gemini,OpenAI 將面臨怎樣的壓力?Chrome 瀏覽器坐擁超過 10 億用戶,Gemini 已深度整合其中。更關鍵的是,Google 新推出的 AI 模式已讓美國 2.5 億搜尋用戶體驗到該公司的 AI 實力,而這項功能未來還可能擴及全球 15 億 Google 搜尋用戶。

越多人用的 AI,才可能越聰明

為何廣泛觸及用戶如此重要?原因很簡單:AI 產品必須被大量用戶頻繁使用,才能真正變得更聰明。Google 共同創辦人佩吉 (Larry Page) 曾將這個概念比喻為「牙刷測試」:如果一個產品無法讓用戶每天使用兩次,那它基本上很難成功。

正是這種大量且頻繁的使用,讓 AI 公司得以收集龐大的用戶行為數據。這些資訊不僅能指導產品更新方向,更是開發新模型的無價寶藏。數據越多,AI 就越聰明,但前提是你得先有足夠大的用戶基數。

在 AI 競賽中,誰能掌握用戶觸及主導權,誰就能佔得先機。因此,OpenAI 在這起收購案裡,奧特曼的真正盤算,就是透過 io 的裝置直接與用戶建立連結,繞過中間平台,徹底掌握用戶主導權。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