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公布四月金融數據 專家稱體現「適度寬鬆」

中國人民銀行周三 (14 日) 發布了 2025 年 4 月的金融數據。數據顯示,截至 4 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達 325.17 兆元人民幣,年率增長 8%。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 424 兆元,年率增長 8.7%。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 265.7 兆元,年率增長 7.2%。
從前四個月的累積數據來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達到 16.34 兆元,比上年同期多出 3.61 兆元。人民幣貸款則增加 10.06 兆元。
業內專家表示,4 月的金融總量數據增長表現「穩」且「實」,反映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從前四個月的數據來看,社會融資規模、M2、人民幣貸款的增速持續高於名義 GDP 增速,顯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依然較大。
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得到有力支撐。專家分析指出,今年財政支持力度大、發債節奏加快,特別是計畫新增政府債券近 12 兆元,以及近期啟動的 1.3 兆元支持「兩新」「兩重」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工作,都對擴大內需和信用起到了促進作用。
關於 M2 增速,4 月末的年率增長 8% 包含了上年同期低基數效應的影響。去年同期金融數據存在「擠水分」情況,今年的平穩增長在計算年率增速時會被拉高。此外,今年債券市場雙向波動且存款未出現大量「搬家」,也對 M2 年率增速形成正向上拉作用。專家認為,長期看,M2 年率增速宜作為觀測性指標,因其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在減弱。
在信貸方面,還原地方債務置換影響後,信貸增速保持在較高水平。去年四季度和今年 1-4 月發行了大量特殊再融資專項債用於化解地方隱性債務,估計置換了約 2.1 兆元的貸款。將這部分因素還原後,4 月末的人民幣貸款增速維持在 8% 以上,明顯高於名義經濟增速。專家解釋,債務置換僅是將金融對實體的支持方式從貸款轉為債券,不影響總體支持力度,且有助於減輕地方化債壓力、提高金融資產質量。
信貸結構也出現變化,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源投向製造業、科技創新以及服務消費等重點行業,這些行業的貸款佔比明顯上升。相比之下,房地產和建築業的貸款佔比有所下降。
同時,融資成本呈現下降趨勢。4 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和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均比上月和上年同期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