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信評:台幣續強將導致科技業利潤率下滑 製造業恐掀出走潮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 5 月歷經暴力升值,令台灣金融市場及對經濟至關重要的出口導向產業感到意外,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中華信評今 (14) 日發布報告指出,台灣強勁的經常帳順差與持續的資本流入顯示,台幣未來幾季可能會在結構上維持強勢,恐導致科技公司利潤率下滑,半導體及零組件公司面臨的外匯風險更高於其他科技業子產業,在出口競爭力轉弱及因應客戶需求下,可能刺激製造業加速轉移至海外。
5 月初,台幣在僅僅兩天內對美元升值近 10%,中華信評信用分析師郭彥煒指出,這可能是由於壽險業者進行避險操作、外資匯入投資股票、以及在美元貶值預期升高下的投機交易所導致。
「持續強勢的新台幣將侵蝕台灣科技公司的利潤率,並削弱其成本競爭力。」郭彥煒說,雖然這點不太可能在 2025 至 2026 年間大幅減弱大多數受評科技公司的整體財務實力,但對那些高度倚賴國內生產,且對於缺乏將製造活動轉移至海外彈性的企業而言,新台幣升值可能會為其帶來明顯影響。
美元走弱將至少在短期內壓縮科技公司的利潤率,因為它們的營收以美元計價為主,這點反映出這些公司對美國客戶的倚賴程度,以及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然而,科技公司的成本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包括勞力與原物料在內,仍是以新台幣與人民幣等生產地貨幣計價。
這種幣別不對稱的情形及匯率變動,將加劇科技公司獲利能力的波動性,特別是對那些定價能力較弱、但資本密集度高、成本彈性較差的公司。雖然科技公司會運用金融工具與資產負債表管理來抵銷這類匯率風險,然而,高昂的避險成本及在運用金融工具進行長期避險方面普遍採取保守作法的態度,往往限制了科技公司化解新台幣持續升值影響的能力。
由於半導體業的製造高度集中在台灣,且成本結構多以新台幣計價,因此該產業對匯率波動曝險程度相當高。然而,技術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可憑藉較強的定價能力來緩解部分利潤率壓力。
硬體零組件製造商同樣容易受到外匯風險影響,這是因為其生產基地亦多半集中在台灣。由於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這些公司在定價上的彈性有限,這點可能削弱其相對於日本與南韓等競爭對手的成本競爭力,因為這些競爭國家可能受惠於較有利的匯率條件。
「新台幣對亞太區貨幣持續升值可能促使製造業向海外遷移。」郭彥煒指出,新台幣相對於日本與韓國等主要亞太區出口競爭對手貨幣若維持強勢的走勢,亦可能削弱台灣科技業的出口競爭力,再加上客戶分散產地的需求日益增長,可能進一步迫使科技公司將更多生產轉移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