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強升〉台幣失速暴衝、美元暴跌 專家點出股市投資的另一思維

新台幣和眾多亞洲貨幣最近幾天對美元強力拉升,勾起全球投資人對 1997 年亞洲貨幣危機的陰影,也讓各方好奇,非美投資人是否正重新思考對美國資產的看法。
巴隆周刊 (Barron’s) 報導,在亞幣齊升背景下,美元走軟,美元指數今年來累計已下跌 8%,這與認為關稅會導致美元走強的傳統觀點大不同。該觀點認為,由於關稅會讓外國製商品對美元而言更加昂貴,理論上可以縮小貿易逆差,並減少美元外流的數量。
然而,一些走勢向來溫和的亞洲貨幣竟然大幅波動,新台幣兌美元上周出現單日暴升 4.4% 的行情,全周共升 5.8%,創下史上單日和單周最大升值紀錄。台幣兌美元周一再度升值 4%,引發台灣央行出面呼籲保持冷靜。
其他亞洲貨幣也不平靜,韓元兌美元上周五勁揚 2.5%,周一再升 1.5%,星元、日元也都攀高。
Gavekal Research 主管 Louis Gave 表示,亞幣上周五因為碰到佛誕日假期,因此交投清淡而波動劇烈,但亞幣兌美元周一又走強,「代表政策的重要轉變」。
總經研究機構 Exante Data 創辦人 Jens Nordvig 同意這個說法,他表示,這個趨勢「並非短期戰術改變,而是長期的策略調整」,並呼籲投資人據此妥善管理風險。
支持 Nordvig 看法的理由還有一個:風險逆轉 (risk reversal)——以美元計價的買權和賣權價差——「突然進入全新狀態」,回到全球金融危機後不曾見過的水準。
一向平穩的匯市出現如此劇烈的波動,令人擔憂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機構——例如台灣壽險業——是否需要出售美元資產以因應損失。如此一來,美債市場就可能受衝擊。
更宏觀一點來看,這種變化也讓人想到,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重塑全球貿易和夥伴關係的秩序,非美投資人是否認為配置在美國資產的比重過高,而重新思考因應之道。
全球策略師也密切關注美國財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等人之前的評論,貝森特曾提到亞洲國家自願調整本國貨幣價值的可能性。
Gavekal Research 的 Gave 表示,由於許多亞洲貨幣被嚴重低估,這種作法理論上可行,但若付諸實行將痛苦不堪,尤其是台灣旅遊業已經開始疲軟,若台幣升值 10%,將損害到國內製造商的獲利能力。
此情此景讓全球投資人想到 1990 年代尾聲,由泰銖重貶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Gave 表示,這一次可能出現「反向式的亞洲金融危機」,也就是亞幣兌美元暴力升值,而不是 1990 年代的暴跌。
Gave 認為,台灣和南韓因為在國安上依賴美國,可能更願意讓本國貨幣升值,但是目前還不清楚日本、東南亞甚至中國是否會跟進。台灣央行已出面澄清,並沒有美國要求升值這種事。
Gave 指出,短期內,這些舉措可能增添投資人不安,如果美債再度遭拋售,就可能影響全球股市的漲勢。
長期來說,亞洲央行仍面臨本國貨幣過度低估的壓力,需要重新思考經濟成長模式。美國市場也不太可能再看到亞洲儲蓄資金流入、支撐行情的狀況。
Gave 認為,這種變化正是逢低買進亞洲資產的理由,特別是那些與內需消費、金融、房地產相關的領域,以及可從整個地區實質利率下降中受益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