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川普讓習近平有機可乘 台灣危機恐提前到來

美中關係正處於低潮。雙方徵收的關稅均超過 100%,導致貿易中斷。英媒《經濟學人》報導稱,隨著當前局勢發展,美國的決心很可能在台灣問題上受到考驗,而且「可能來得比外界想像的更快」。
《經濟學人》在題為「一場強權關於台灣的危機即將到來」(A superpower crunch over Taiwan is coming) 文章中指出,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並表示準備好在必要時發動入侵。然而,台灣希望繼續維持作為一個自治的民主國家。美國在處理這項矛盾時,採取了「不確定」的曖昧策略。美國一方面努力阻止台灣正式獨立,同時反對使用武力解決爭端,並在不保證台灣安全的情況下對台出售武器。
報導稱,近年來,這種僵局變得日益緊張。傾向台灣獨立自主的民進黨連續贏得總統選舉。此外,台積電在先進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顯著提升了台灣的經濟重要性。同時,中國的國防開支大幅增加,侵蝕了美國過去在亞洲享有的決定性軍事優勢。
儘管美國戰略家仍希望,只要美國能可靠地傳達可能參戰的信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會推遲其統一目標。然而,《經濟學人》認為,目前有三個因素讓美國能否維持原來的盤算受到進一步懷疑。
首先,在川普統治下,美國的威懾力正在減弱。儘管川普及其支持者宣揚「透過實力達成和平」,並將貿易戰視為其將美中競爭置於外交政策核心的證據,但貿易戰的效果卻是「適得其反」。例如,川普曾威脅若中國攻台將課徵高達 150% 至 200% 的關稅,但目前關稅已達 145%,顯示美國已「用盡其招」。這場貿易戰比的是誰更能承受痛苦,而中國認為自己能贏得這場較量。保護主義也正在損害美國的盟友,讓盟友在捲入台海衝突時感到更加不安。
其次,中國奪取台灣的新計畫避開了全面軍事入侵這種孤注一擲的賭注。雖然中國持續為武力奪島做準備 (例如最近的「聯合利劍」演習包圍台灣的 38 艘海軍艦艇),但他們也正在演練更新穎、更嚴峻的「灰色地帶戰術」,這些戰術尚未達到全面戰爭的程度。其中最主要的策略是利用中國大幅擴張的海警力量,在台灣水域進行臨時隔離和海關檢查。中國的目的是削弱台灣的主權,並在台灣公民中製造對美國是否能夠或願意前來救援的疑慮。
第三,台灣內部政治長期失能。儘管幾乎沒有台灣人想要成為共產中國的一部分,但台灣的政治卻深受極化和自滿的毒害。自去年選舉以來,總統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面對政治僵局,無法採取果斷措施。賴清德試圖打擊中國滲透的努力反而適得其反,加劇了政治極化。
報導認為,這些因素可能在台灣內部形成一個有害的惡性循環。如果美國削弱其保衛台灣的承諾,台灣可能就會喪失抵抗的決心。如果台灣沒有做好自衛的準備,美國前來援助的可能性就會降低。這種風險導致台灣可能在不開一槍的情況下,逐漸受到中國的控制。
雖然川普可能隨時選擇升級局勢,但他寧願冒著與中國發生核戰爭的風險,也可能選擇放棄台灣,或與習近平達成一項實質上等同於放棄台灣的協議。報導稱,如此一來,對台灣的民主將是一場災難。
報導指出,川普希望展現強大,但他的保護主義和對待盟友的強硬態度,本應使美國變得更偉大,卻反而正在削弱美國保護台灣的能力。北京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習近平可能不久前還認為奪取台灣應該「再等等」,但隨著時間過去,他現在可能認為自己必須盡快採取行動,以免「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