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美關稅大棒失靈?陸財經作家:全球供應鏈大遷徙 這3國正緩解中國外貿焦慮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美關稅大棒失靈?陸財經作家:全球供應鏈大遷徙 這3國正緩解中國外貿焦慮 (圖:shutterstock)
美關稅大棒失靈?陸財經作家:全球供應鏈大遷徙 這3國正緩解中國外貿焦慮 (圖:shutterstock)

美國政府近來對幾乎所有貿易夥伴濫施關稅並不斷升級對中國關稅,引發全球高度關注,而在這波關稅戰下,「元首外交」也成了關注焦點,專家則表示這既是一場「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佈局,更是一次「以合作破壁壘」的全球突圍。

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周三 (23 日) 刊文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密集出訪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簽署逾 105 份合作協議,內容涵蓋 AI、數位經濟、產業鏈協同等關鍵領域,不僅為中國企業開闢新賽道,並緩解中國外貿焦慮,更在產業鏈重構的全球變局中,織就一張覆蓋東南亞的「黃金羅網」。

文中指出,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以「低成本 + 高潛力 + 戰略位」的組合拳,正成為中國企業出海征途中不可取代的「三駕馬車」,並從從經濟實力、外貿特徵、產業模式三大方面逐國詳細分析出海策略。

柬埔寨是低成本「代工王國」與東南亞經濟新虎,儘管柬埔寨經濟體量僅為中國廣東省的六成,但其人口紅利與開放政策正吸引全球資本。去年,這個擁有 1,763 萬人口的國家 GDP 成長率預計達 6%,人均 GDP 突破 2700 美元,相當於中國 2007 年水準。

作為亞洲最年輕的勞動市場,柬埔寨六成人口年齡低於 35 歲,每月最低工資僅 192 美元,成為紡織、電子組裝等勞力密集產業的「夢中情工」。

數據顯示,中國連續 13 年維持柬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去年雙邊貿易額達 151 億美元,佔柬國外貿總額三分之一。

若中國企業想在柬國設廠或投資,不妨看看 6 大中資經濟特區,包括西港經濟特區和浙江國際經濟特區、齊魯經濟特區、桑莎經濟特區、斯努經濟特區和中柬金邊經濟特區,享有當地稅收優惠,其中被譽為「中柬務實合作樣板」的西港特區最具規模,累計引進企業及機構 202 家,創造就業機會 3.2 萬個,涵蓋服裝、五金、建材、化工等產業。

不過,柬國 60% 工人無技能認證,高等教育入學率在東協墊底,基礎設施落後更限制產業升級,但「五角戰略」打算在 2030 年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加上中國對柬投資激增,去年佔柬國外國直接投資 (FDI) 近半數,這場「低成本代工」與「基建賦能」的組合拳,正推動柬埔寨從農業國向製造樞紐轉型。

至於馬來西亞,去年對中貿易額達 2,120 億美元,佔其外貿總量三分之一,既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封測基地,也是東協人均消費最高的市場之一。居民年均消費支出 7,166 美元,Z 世代佔比超四成。

在檳城的「東方矽谷」,聚集英特爾、英飛凌等企業,電子出口占製造業總產值 65%,而中國連 8 年蟬聯大馬最大進口來源國,晶片、棕櫚油等商品支撐雙邊貿易韌性。

對中國企業而言,大馬的獨特價值在於「科技 + 消費」雙引擎,半導體產業鏈可對接中國市場,超前消費族群則適配品牌出海需求。

但挑戰是,大馬 79% 都市化率推高了用工成本,且過度依賴半導體等少數產業,升級壓力與外部波動風險並存。

就越南來說,這個 80% 經濟依賴出口的國家,正透過「行政瘦身」與教育改革加速轉型:省級行政單位減半、推行 15 年免費教育,目標 2045 年躋身高收入行列。作為中美貿易戰「受益者」的越南,去年對中貿易額達 2612 億美元,其中電子、服裝等中游產業轉移規模持續擴大。

中國企業在越佈局已形成規模效應,6 個國家級經貿合作區吸引 35 家企業,龍江工業園區企業所得稅低至 10%,風電太陽能企業海外收入佔比超 50%。

但越南的「中介角色」暗藏隱憂,因該國產業高度依賴外資,本土配套能力薄弱且有未富先老問題,去年人口年齡中位數 32.8 歲,社保體系承壓,但與美歐的順差格局仍使越南成為中國企業規避關稅壁壘的首選跳板。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