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對美國傷害遠大於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做出解釋

著名經濟學家哈德森 (Michael Hudson) 於近日受訪時指出,川普的關稅讓富裕菁英受益,卻損害了大多數民眾的利益。他強調,這些關稅對美國造成的傷害遠大於對中國的影響。
哈德森認為,川普的關稅並非旨在重振美國經濟,而是服務於富裕精英階層的階級鬥爭工具,同時加速了全球向多極化世界的轉變。
哈德森指出,川普多年來一直抱怨富人稅率過高,他渴望徹底廢除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等行業的稅收。川普似乎從美國歷史中尋找靈感,認為在 1913 年實施所得稅之前,美國主要依靠關稅作為財政收入。因此,川普認為提高關稅可以取代甚至廢除針對其捐款人等「選民」的所得稅。
哈德森批評,川普的這種想法忽略了關稅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並且會傷害進口外國子公司產品的美國企業。
哈德森表示,川普對美國工業化歷史的理解存在嚴重偏差。川普認為關稅保護是美國成為工業強國的關鍵,並希望藉此將產業帶回美國,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
然而,哈德森解釋說,真正使美國崛起的並非單純的關稅,而是一套名為「美國體系」(American System) 的綜合政策,包括保護性關稅、公共基礎設施投資 (「內部改善」) 以及為工業提供融資的國家銀行體系。川普卻對這些關鍵要素隻字不提,反而推行去監管和私有化等與歷史經驗背道而馳的政策。
哈德森進一步指出,川普將 19 世紀末的「鍍金時代」(Gilded Age) 視為美國的榜樣,這是一個充斥著如范德比爾特和摩根等「強盜大亨」的時代。然而,哈德森認為,「鍍金時代」恰恰是美國保護主義的失敗,保護工業的過程中卻滋生了金融壟斷等問題,導致嚴重的貧富差距。川普顛倒了歷史,將本應避免的弊端視為成功。
相較之下,哈德森讚賞中國的國家主導型產業政策,這與所有工業化經濟體發展製造業的模式一致。中國擁有電信、基礎設施、教育、能源、土地和金融等關鍵領域的國有所有權,並透過五年計畫、補貼、基礎設施投資、職業培訓和低息貸款等手段,有計畫地發展特定產業,例如電動汽車和半導體。
哈德森認為,中國將貨幣和信貸視為公共事業,這使其能夠為符合公共利益的項目 (如住房和高鐵) 提供資金,並降低勞動力成本,因為中國的勞工可以享受美國勞工需要自費承擔的公共服務。
哈德森警告,川普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正在孤立美國,並促使各國尋找替代方案。川普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徵收高額關稅,甚至揚言對所有國家徵收 10% 的關稅。哈德森認為,川普的策略是通過關稅威脅迫使其他國家在外交上讓步,尤其是要求他們對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實施制裁,並拒絕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然而,中國已經明確拒絕在脅迫下進行談判。
哈德森強調,世界各國正在思考在川普的關稅威脅下如何進行全球經濟的重新佈局。各國正在尋找不依賴美國的生產和進口途徑,並考慮建立替代美元的國際結算體系。川普試圖阻止各國尋找美元替代方案,甚至考慮對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徵稅,這反而加速了美元的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