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川普發射關稅核彈 中國可能已找到破局點

美國川普總統 4 月 2 日簽署兩項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對全球 185 個國家徵收「普適性」關稅 10%;對與美國持續存在貿易不平衡的經濟體,對等稅率則更高,幅度超出市場預期,令全球市場遭受重創。
自 4 月 5 日起,所有進入美國海關的商品將承擔額外的 10% 關稅,而包括歐盟(20%)、日本(24%)、南韓(25%)、中國(34%)、台灣(32%)、印度(26%)、泰國(36%)等貿易夥伴商品則面臨更高關稅,且將於 4 月 9 日起實施新的關稅稅率。
在川普執政前,美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僅為 3.1%,而在其任期內,這一數字飆升至 20%。最新一輪加稅後,美國對中國的總關稅達 54%,創下中美貿易戰以來的最高紀錄,遠超 19 世紀末《麥金萊關稅法》時期 50% 的關稅水平,成為「核彈級」貿易壁壘。
這項稅率的實施並未結束不確定性,反而引發了新的擔憂。各國可能會選擇報復措施,導致關稅戰進一步升級,對全球經濟產生更多下行壓力。歐盟、加拿大已明確表示「準備好反制」,而中國則堅決反對美國基於所謂的 232 調查採取的關稅措施,並表示將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川普的關稅政策旨在復刻 19 世紀中後期透過《麥金萊關稅法》促進工業崛起的路徑,但當前美國的產業鏈空心化現象顯著,許多巨頭企業的製造端已紮根於中國及東南亞,加稅將直接衝擊其利潤和股價。同時,美國的製造業人力成本是墨西哥的 9 倍、越南的 16 倍,加上基礎建設老化,特斯拉德州工廠因電力短缺而常年減產,導致成本問題難以解決。
中金公司指出,如果這些關稅完全落地,美國的有效關稅率可能會從 2024 年的 2.4% 大幅上升至 25.1%,這將超過 1930 年《斯穆特 - 霍利關稅法案》實施後的關稅水平,預計將推高美國 PCE 通膨 1.9 個百分點,降低實際 GDP 增速 1.3 個百分點。面對「滯脹」風險,聯準會可能只能選擇觀望,短期內難以降息,這將進一步加大經濟下行風險。
面對美國的關稅挑戰,各國經濟都難以逃脫困境。歷史經驗表明,美國可能透過談判小幅回檔對華關稅,但核心領域的高稅率預計將長期固化。此外,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被徵收高額稅率,使得供應鏈轉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的傳統出口路徑愈發艱難,核心的破局點在於加速自身經濟結構的轉型。中辦國辦在川普關稅落下的同一天發布了《關於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 (下稱意見)》,針對當前經濟轉型中的痛點,尤其是惡性價格競爭與市場失靈問題。這項政策不僅是價格治理體系的升級,更可能成為中國突破內外困局的關鍵舉措。
在外需壓力增加的背景下,部分產業陷入惡性循環,導致整體獲利能力下滑。光電、新能源車等領域的企業為搶佔市場份額,甚至低於成本價銷售,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戰。新政策提出要防止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惡性競爭,透過成本監審等手段遏制非理性價格戰,確保價格訊號真實反映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
與美國依賴關稅保護本土產業的「被動防禦」不同,中國的價格治理機制改革更具主動性和彈性,透過動態調整戰略資源定價機制,可以應對市場失靈並為先進領域提供成本優勢。經濟學家指出,價格機制改革是新一輪供給面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環節,有助於促進供給面的良性競爭。
此外,《意見》也明確提出將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這對於形成「社會安全安全網 - 消費升級」的正向循環具有實質引領作用,是中國經濟形成內生動力的關鍵一環。
然而,這些措施顯然還不夠。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在加劇舊秩序的崩塌與新秩序的萌發。如果中國能將這前所未有的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並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安全網,釋放更大的消費潛力,企業端的成本上升壓力也將傳導至產品和服務端,有助於經濟走出通縮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