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花6年磨劍 鯕鵬系市場份額超過20%

據陸媒《財經》雜誌報導,IDC 2024 年中國區伺服器市場報告顯示,鯕鵬系市場份額超過 20%。
國產替代加速背景下的發展
根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 IDC 數據顯示,2024 年搭載鯤鵬 CPU 的伺服器在中國伺服器市場(包括 x86 伺服器和 Arm 伺服器)份額突破 20%。其中,在中國產晶片伺服器市場(包括鯤鵬、海光、飛騰、龍芯等)中,鯤鵬伺服器的市場份額已遠超 50%。
IDC 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 ARM 伺服器出貨量年增 192.2%,銷售額成長 87%,遠超全球市場成長速度。但鯕鵬在國產晶片伺服器市場其面臨的競爭壓力並未減弱。一方面,國際巨頭持續加碼 AI 晶片,輝達 GPU 在中國 AI 訓練市場的份額仍超 80%;另一方面,國內同行如海光、龍芯在信創領域加速佈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鯕鵬的優勢在於全端能力與生態整合能力。」華為鯕鵬事業部負責人表示,隨著 AI 與雲端運算融合加深,伺服器晶片需兼顧通用算力與 AI 加速能力。鯤鵬正透過異構運算架構,將 CPU 與昇騰 AI 晶片協同,滿足企業「一機多用」的需求。
他舉例稱,如在某國有大行的核心系統中,鯤鵬伺服器已實現 90% 的 x86 應用程式遷移,且維運成本降低 40%。
六年磨劍 從備用到主力
據報導,在 2018 年,華為已意識到潛在的斷供風險。正如一位中國政企數位化行業資深人士所言,華為在這個時間點就已為 x86 伺服器晶片被斷供做準備。當時的華為在中國 x86 伺服器市場占據 18% 的份額,位居第二。放棄既有的市場優勢,轉向 Arm 架構 CPU 自研,需要找到願意生產銷售鯤鵬伺服器的整機廠商,更要協助客戶將企業軟體從 x86 架構遷移到 Arm 架構。
歷經六年,鯤鵬伺服器從最初的「勉強能用」,發展到如今的「逐漸好用」,已經成功運行在電信營運商、金融機構、公共部門、網路等行業的核心系統中,表明華為當初踩對了 Arm 這條技術路線。
僅僅選對技術路線並不足夠,做大軟硬體生態是鯤鵬成功的關鍵。在硬體生態方面,華為採取了「往後退」的策略,減少自有品牌伺服器的生產,將鯤鵬晶片和主機板優先供應給其他整機廠商,如華鯤振宇、神州鯤泰等「鯤鵬系」的 13 家廠商。這些廠商從零起步,用六年時間超過了華為在 2018 年的市場份額。
未來之戰
報導認為,儘管市占率突破 20%,鯕鵬仍需跨越兩道關卡:一是擴大產能以滿足政治企業需求,二是深化 AI 時代的生態合作。目前,國產晶片產能受制於先進製程代工限制,如何突破技術封鎖仍是關鍵。此外,AI 應用的爆發催生多元算力需求,鯕鵬需加速與開源社群、開發者群體協同,建構更開放的 AI 生態。
「國產晶片的崛起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產業鏈的重建。」產業觀察家指出,鯕鵬的成功證明,透過技術自主創新與生態開放合作,中國科技企業能夠在國際競爭中開闢新賽道。隨著「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推進,鯤鵬預計在算力基礎建設領域扮演更重要角色,但其全球化旅程仍需面對技術標準、智慧財產權等國際規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