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的潛在商機 電動機車如何成為下個台灣兆元產業?
撰文:邱俊榮
自 1992 年經濟部委託工研院進行電動機車研究以來,電動機車一直是台灣政府戮力發展的產業,並在全球推動淨零轉型、相關技術突破的背景下,於 2015 年開始高速成長,並在 2019 年創下市售比 18.7% 的歷史高峰。國發會更在 2022 年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 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將「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列為達成 2050 淨零排放的第 7 項關鍵戰略,推動汽機車在 2040 年全面電動化(市售比達 100%)的正向目標。由此可見,電動機車不僅僅是國人通勤移動的便利工具,在其具有減少碳排放、改善空氣污染、建構智慧城市、創造兆元產業機會,甚至推動綠色金融的正面效益下,更是台灣未來的重要產業。
全面改用電動機車 減碳效益每年達 550 億元
淨零排放是全球大勢,「電動機車能減少交通運輸的碳排放」則是不爭的事實,即使與最新的第七期燃油機車相比,電動機車在降低碳排放的科學指標上,一樣取得巨大的優勢。若以經濟部能源局 2019 年公布的電力排碳係數計算,電動機車每公里平均的碳排放當量約為 0.02 公斤,相較於七期燃油機車的每公里 0.041 公斤,降低了 50%。而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指出,從產品生命週期來推估,電動機車的碳排放量更只有傳統燃油機車的 40%;而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以及 PM 排放,則分別為傳統燃油機車的 27%、63% 與 62%。
此外,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2021 年發布的「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研究報告指出,若將空污與排碳的衝擊均轉換為外部成本,則騎乘電動機車每 1 公里的外部成本,相較燃油機車整整少了 1 元,以 2019 年每輛四行程機車平均車行里程約為 3,918 公里,而全台目前共有 1,400 多萬輛機車來計算,若將傳統燃油機車全面更新為電動機車,等於每年為台灣省下約 550 億元的隱藏性社會成本。
電動運具為智慧永續城市的基礎建設
除了減碳效益,電動運具更在台灣欲發展的智慧永續城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電動運具在智慧城市中不只作為移動儲能單元,更是分散式能源資源的一部分,在智慧城市的綜合能源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未來透過車聯網(Vehicle-toEverything, V2X)技術,電動運具可以在高峰需求時段提供電力支持,並在需求低時段進行充電,平衡電網負荷並降低系統壓力。此外,電動運具還能夠通過與智慧電網的互聯,有效應對能源需求的波動、平衡電力需求,並且在緊急情況下,更可以作為備用電力使用,透過電動運具的儲能功能,將讓台灣提高整體能源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
而在其原有交通用途中,可能已經達到性能極限的電池,則能透過「梯次利用」的方式,重新配置於其他應用,如公有道路、工業或家庭的儲能系統,如在工業應用中,這些電池可以用來平衡生產高峰期的電力需求,降低工廠的能源成本,在整體儲能系統中仍能發揮重要作用,這不僅能夠降低廢棄電池的數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還能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成就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從產業面發起 達到油電銜接的公正轉型
過去,油車與電車曾被視為互相競爭的對手,但隨著淨零排放的轉型未來變得明朗,政府目標制定也逐漸明確,傳統油車大廠在 2040 全面電動化的政策下,也已經開放而積極地轉向電動機車發展,光陽董事長柯勝峯更早在 2020 年時直言:「電動車時代將在 10 年內看到。」因此,油電車廠共同推動運具電動化,已經是產業界的共識,這不僅有助 2050 淨零轉型的總目標、實踐公正轉型的理念,更將成就不可小覷的經濟前景。
依據台灣綜合研究院與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所發布的「2023 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與願景展望」,電動機車若在 2040 年成功達標市售比 100% 的情況下,電動機車產業鏈的總產值,將從 2022 年的 2 兆 586 億元擴張成 3 兆 8,875 億元,創造共 1 兆 8,290 億元的產值,此外更將新增 32.2 萬人的就業機會,將整體產業鏈就業人口擴展到 57 萬人,由此可知,運具電動化不僅具有減碳效益,更是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
此外,淨零的公正轉型也備受產業界重視,因此 SMAT 從 2023 年就開始在六都舉辦機車產業共好會,邀請地方縣市政府代表、朝野立法委員、電車領導品牌以及各地機車行老闆一同前來,透過結合產、官、基層業者的討論與分享,促進產業面達到油電共好的願景,並思考油電銜接的策略及其建言,共同凝鍊出「三三三政策」,為經濟部、環境部以及交通部給予對策建議。
從產業跨升 企業邁向綠色金融的第一步
產業的進步,往往與金融脫不了關係,在 2022 年時金管會已經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盼能從金融面加速台灣整體的減碳速度。發展綠色金融的基礎就是碳盤查,透過金融業要求企業揭露碳排放資訊,鼓勵企業執行綠色經濟活動,並將其納入企業的策略規劃,將成為未來金融業的投資評估參考,這是帶動產業減碳的關鍵動力。
但產業界面臨淨零轉型的壓力,要透過製程、能源等面向的轉換,不僅需要時間,更將提高製造成本,此時,企業運輸方面的改善就成為一個舒緩壓力的出口。因為碳盤查涵蓋企業物流與交通的碳足跡,若將公務用汽機車汰換為電動運具,便可立即在運輸方面達到淨零成果,降低整體企業的碳排放,成為金融業綠色投資的標的。
此外,電動運具引入物聯網以及 AI 技術後,將可綜合天氣狀況、交通流量、倉儲空間等條件,精進物流路線的總合效率,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生產力,也能夠減少碳足跡,降低每一批商品貨物的邊際成本,達到更高的綠色經濟效益。
依據國發會統計,2016 到 2023 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平均為 3.1%,優於韓國、香港、新加坡,更勝於全球平均成長速度,在世界中創下良好的經濟成績。在 2022 年時蔡英文總統宣布「2050 淨零排放」後,產業界應將淨零轉型視為投資,並從可立即減碳的電動機車做起,不但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更搶先布局智慧城市,同時間達到油電雙贏的公正轉型,作為企業邁向綠色金融的模範。(本文作者為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理事長、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來源:《台灣銀行家》177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