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日子不一樣了 央企不再是「鐵飯碗」了
2024 年,牛小奔(化名)離開了工作八年的中國央企。
擁有雙一流大學博士學位的牛小奔,畢業時曾拿到兩份 offer(錄用信):一份來自一家建築行業央企,一份來自一家知名民營房地產企業。儘管民營建商開出的薪資遠高於央企,但在職位「穩定」這一加分項之下,央企成為他的最終選擇。
牛小奔畢業後剛入職時,帶他的師傅告訴他,未來幾十年,只要不出錯,按輩分熬下去,工資和職位都會慢慢漲上去。
事實也是如此。入職後,牛小奔的年薪漲幅維持在 10% 到 20%,並升到中層管理崗位。他的年終也不斷上漲,第一年年終是人民幣 5 萬元,最高時年終接近 20 萬元。
但自 2021 年以來,在市場和政策的影響下,他所在的央企啟動多輪減員,包括降薪降級、調崗、解除勞動合約。在幾輪調整後,牛小奔的年薪回到剛進企業時的應屆生工資水準。
最終,牛小奔主動離職。去拿離職證明的那天,牛小奔對一位想參加央企校招的學弟說,建築行業的央企,以後不會再有「鐵飯碗」一說了。
《經濟觀察報》指出,「飯碗」不再「鐵」的不僅是建築行業的央企。
一家能源央企二級子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說,近三年來,該企業的人員規模規劃,正根據建項目、成長項目等多重市場因素進行調整。調整的主要原因,是從 2021 年開始,按照國企改革的要求,公司員工的工資總額與企業淨利潤緊密掛鉤,但行業競爭激烈導致利潤不斷縮水。
這位人力資源主管已經從業超過二十年,以前從未真正辭退過一位員工。但最近三年,其所在企業的員工規模,已經從 1,800 人縮減到 1,000 人左右。
該主管說:「總額限制住以後,勢必導致內部精簡。一共就這麼大蛋糕,你願意 1,800 人來分,還是 1,000 人來分?」
在該主管看來,工資總額推行至今,已經改變了央企的「鐵飯碗」屬性,倒逼企業不斷在考核和減員上絞盡腦汁。
另一家貿易行業央企制定了每年優化 5% 到 8% 幹部的目標。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正在將這一指標拆解至各個部門。
此外,該公司還在制定員工優化指標。這位負責人說:「央企內部不會直接提『裁員』,但確實有相應的措施,比如設立人才池,給相關人員提供緩衝周期,等緩衝周期過後,再協商以哪種方式優化——是解除勞動合約,還是降職降級。」
在研究人才池的過程中,該人力資源負責人也產生了危機感,擔心哪一天自己也會被優化掉。已經在央企工作二十幾年的他,早已對央企「鐵飯碗」祛魅。他也不會建議自己的孩子畢業後進入自己所在的央企工作。
自改革開放以來,央企用工經歷過「統包統配」的國家用工方式、固定工制度改革、優化勞動組合、破「三鐵」改革、推行全員勞動合約制等不同階段。多位身處不同行業的央企人士表示,其所在的企業,正在探索更多樣化、更靈活的用工方式,比如設立人才池、改變勞動合約制式、調整薪酬績效等,甚至以此變相「減員調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