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規模、受益人數、報酬率 超級比一比 台股高息ETF 五檔新兵秀肌肉

理財周刊

文.林庭頡

隨著台股 5/28 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觀察這五檔新成立的台股高息 ETF 表現,清一色都呈現上漲走勢,其中以 00946 漲幅 0.67% 為最高,其次是 00944 的 0.47%;截至 5/28,也只有 00946 和 00943 收盤價維持在發行價之上,其餘三檔仍處於破發的情況,距離發行價仍差最後一哩路。再以自成立以來的報酬率來看,也是 00946 和 00943 報酬率居於冠亞的地位,在這當中,00939 報酬率為 - 0.73% 表現最差。綜合來看,截至 5/28,整體而言,表現最好的明顯是 00946,其次是 00943

00946「科技」+「外資高持股占比」

00946 主打投資科技產業,有將近 70% 投資權重集中於半導體業,加上追蹤的指數是臺灣指數公司特選臺灣上市上櫃科技高息成長指數,是全台首檔將外資認同度納入成分股篩選邏輯的 ETF,讓投資人能夠跟隨外資機構,掌握台灣優質科技股的成長趨勢。且 00946 採用完全複製法追蹤標的指數的績效表現,於扣除各項必要費用後,儘可能達到追蹤標的指數之績效表現,並兼顧控制追蹤誤差值為投資管理目標。

00943「等權重」+「電子」和「成長高息」

00943 標榜「等權重」,如果害怕單一檔成分股影響力過大,這類等權重商品就是特別針對這項痛點設計的商品。再加上電子和成長高息的兩大特色,在 AI 新潮引領科技的時代,預估 2025 年臺灣電子類股價指數獲利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27.81%,而且電子產業股的報酬率往往位居市場領先地位,追蹤的臺灣電子成長高息等權重指數近五年平均殖利率領先與臺灣其他重要指數,在各產業挑選的類股財務穩定性高,配息長久,且年報酬率也優於電子類股價指數平均報酬率。藉由成分股等權重,綜合考慮股利率與獲利成長性,專挑能配息及較能填息的電子股,綜合電子類股價指數與臺灣高股息指數的優點,兼顧股利與成長,相對易漲難跌。

00944「低重疊度」+「追蹤強勢股」

現今高股息 ETF 百家爭鳴,許多成分股卻大同小異,其實是因為無論是追求高股息或是加上永續、龍頭指標,甚至是成長因子等,因為一開始的選股邏輯已經固定,造成各種指數成分股差異性不大,但 00944 的持股與其他高股息 ETF 重疊度 50%;再加上臺灣趨勢動能高股息指數透過動能指標,根據野村投信官網數據顯示,自 2015/11/17 至 2024/2/29 累積報酬高達 416.53%,年化報酬率 21.9%,波動度僅 13.7%,報酬率明顯高於大盤甚至台灣高股息指數這些老牌指數,波動度卻較低,顯示該指數大幅提升報酬且降低波動,驗證了「低重疊度」和「追蹤強勢股」的鮮明特色。

00940「巴菲特價值投資」+「自由現金流量穩定」

00940 指數主打「巴菲特價值投資」哲學,在台灣上市上櫃市值前 300 大股票中,綜合考量自由現金流量、收益率、股利率及本益比擇優選取 50 檔股票,篩選能持續為股東創造現金流、基本面穩固、盈利能力佳和具持續增長潛力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市場高股息 ETF 中唯一納入「自由現金流量穩定」進行選股 (自由現金流強勁的企業代表經營穩定,有足夠的現金可以用來發放股利,或是資本支出擴展營運規模),有望帶領投資人搶占價差、股息雙盈。

00939「高股息」+「高效率」

00939 指數以臺灣上市上櫃股票為母體,藉由市值、營業利益率以及配息率等指標,篩選出 40 檔成分股,主打兼顧「高股息」及「高效率」的投資組合並且其採用的是完全複製法,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之下,00939 的持股必須盡可能貼近追蹤指數的成分股。近五年平均股利率達 9.85%,且由於 00939 是月配息 ETF,具有穩定每月現金流的作用,可降低被課徵到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機率,在高股息 ETF 中屬於新一代的產品類型,同時具有高股息、月配息、動能調節、報酬增益等優點,是值得考慮的投資新選擇。

科技與高息是台灣投資人喜愛的兩大投資主題,00946 之所以績效冠群雄,乃是成分股篩選方式精進,有別於多數高股息 ETF 投資範圍以全產業為主。00946 聚焦於科技產業,並從中選出成長性與股息配發能力俱佳的科技高息股,更是第一檔企業體質、競爭力與獲利成長性等面向都獲得專業外資機構認可,且將外資認同度納入考量的 ETF,而在高息股的篩選方式上,也以董事會最新宣告股利為準,並排除尚未公布或已除息的個股,更有效掌握科技成長趨勢,也同步擁有高息來源。

總結來說,這五檔新成立的台股高息 ETF 各有各的特色和優勢,因此在股價和報酬率表現上才會有所差異,所以還是得依據各投資人的目標和喜好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本文只為提供市場訊息,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來源:《理財周刊》1240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