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綠色金融是未來之道

台灣銀行家

撰文:Paul John Shelton

延續 2023 年趨勢,2024 年的全球永續金融市場將繼續轉變。

在各國政府接連宣布第一波淨零政策,以及 COVID-19 疫情推動的投資局勢下,永續金融市場連續幾年快速增長;直到 2022 年才因為地緣政治的拉扯、經濟前景的變動以及融資成本的提高而逐漸趨緩。

綠色金融在 2023 年繼續受到嚴格考驗,原因之一就是許多區域與國家都開始出現一些對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的質疑聲浪。

我們在 2024 年初認為,投資人將更加重視綠色金融商品的品質,同時要求政府與企業公開各種永續發展資料。

世界各國都不斷發展綠色金融,力道日益增強。它是一種在財務決策過程中,納入 ESG 標準的方法,能夠促使資金盡責投入永續發展,應對氣候變遷等環境挑戰。

ESG 日漸受投資者重視

綠色金融的演變和成長,受到許多趨勢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們對 ESG 投資的興趣日益濃厚。人們逐漸發現,環境和社會問題會影響到公司的財務表現,於是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越來越重視 ESG。

永續債券的出現,也大幅推動綠色金融。綠色債券、社會債券、永續發展債券的全球發行量,將繼續增加。這些金融工具能夠用來籌措再生能源、社會住宅、低碳交通等建設發展,使全球共同實現 2050 年零碳排的目標。

各種監理措施使綠色金融更上一層樓。各國政府和金融監理機構都在推出政策和法規鼓勵永續金融,尤其是歐盟和台灣。它們要求企業揭露氣候相關風險、提供綠色投資的租稅優惠、制定了綠色金融的標準。這些綠色金融標準,特別是報告的標準正在不斷改進,2024 年也將持續發展。

企業接納 ESG 的趨勢,更是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無論是出於符合監理規定還是企業本身的認知,在業務規劃與報告中納入 ESG 的企業都越來越多。原因除了企業界發現永續發展可以擴增長期業務彈性以外,更重要的是,這樣才能「守住底線」,讓重視環保的金主繼續投資。

資金積極投資綠色金融

世界在 2024 年已經不再需要「介紹」再生能源,即使許多人都認為 COP28 的會議結果並不足以保護地球,再生能源的吸引力似乎也沒有減少,全球對太陽能、風能、地熱這類再生能源的投資都持續增加。其中的關鍵動力,就是全球都在轉型為低碳經濟。在 COP28 之後,再生能源將與傳統化石燃料同時成為能源供給,綠色金融的倡議者也將接受這個現實。

在綠色金融的吸引力逐漸下降之後,金融機構逐漸將氣候風險納入管理。金融機構還需要一些時間去學習這類評估,並逐步了解它對投資標的與投資組合的正面影響。此外,客戶的消息如今日益靈通,如果既有機構反應太慢,客戶就會將資金轉移到更積極投資綠色金融的機構手中。

在這樣的壓力下,金融機構推出了全新的商品,包括綠色房貸、綠色貸款以及各種其他激勵環保的金融產品。但它們的這些客戶不會滿足於「漂綠」,金融機構必須不斷推出更多更具體的投資項目,才能掌握客戶的心。

世界各地的跨國合作,是綠色金融繼續開展的必要條件。即使 COP28 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人們依然逐漸明白只有國際合作才能共同抵禦全球環境變遷。而許多前期計畫,例如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等等,都使綠色金融獲得全球矚目,不斷強化各地之間的攜手合作。

永續發展揭露標準獲國際支持

繼 2023 年發布 IFRS S1 和 IFRS S2 後,TCFD 如今已進入國際永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將從 2024 年起開始監督企業,加速推動氣候變遷相關資料的公開。

根據 IFRS S1 規定,企業必須公開所有可能會影響氣候永續性的重要資訊。IFRS S2 則進一步規定,這些公開的氣候相關資料必須符合哪些標準。

ISSB 制定的永續發展揭露標準,不僅獲得國際支持,更得到了七大工業國組織(G7)、二十大工業國組織(G20)、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以及非洲各國與 40 多國的財政部長、央行總裁的支持。

ISSB 的主要目標包括:

●制定全球共通的永續發展資訊公開最低水準;

●滿足投資者的資訊需求;

●使企業向全球資本市場提供全面的永續發展資訊;

●使特定司法管轄區的公開資料,與針對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公開資料,更能相容互通。

雖然綠色金融強勢發展,但眼前的道路仍有一些障礙和挑戰。

ISSB 的成果,應該能夠使綠色投資的定義與量化方式逐步標準化。過去由於缺乏框架,投資人很難評估不同金融產品對環境的影響,使綠色金融難以落實。

建立共識與標準推升綠色金融

資料的品質和普及程度,將明顯影響綠色金融的成敗。在環境與社會議題上,資料的穩定性與可信度一直是個難題;而且中小企業更使問題雪上加霜,那些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而且大部分勞工任職中小企業的地區,蒐集資料難上加難。但資料一旦缺漏或偏誤,就很難進行有效的 ESG 標準評估,難以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綠色金融法規如果不夠明確或彼此衝突,投資者就會更加保留。各個司法管轄區必須設法找出明確的共識,建立相同標準,才能繼續推動綠色金融。全球認可的永續金融框架,是綠色金融成功的基石。

綠色金融絕非一蹴可幾,不適合博取短期收益。這也顯示某些金融市場以及某些類型的投資者,可能需要進一步綠色金融的真正威力,不要急著求取短期回報。

因此,相關的教育與推廣,對綠色金融的成功至關重要。政府、監理者、金融機構、企業、投資人都必須充分了解綠色金融的好處,以及傳統投資項目的潛藏風險。當社會有了足夠的認識,投資才能順利為善。

此外,綠色金融也必須與「漂綠」劃清界線。那些偽稱產品、服務、公司符合永續標準的不實業者,會削弱整個市場的信任,使投資人難以辨別真正的永續投資標的。

展示永續商品長期效益助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過於複雜的綠色金融商品只會讓人卻步,尤其是不具備專業金融知識的一般投資人,不可能順利了解複雜的設計如何作用。金融機構可以考慮簡化、標準化這些金融商品,並持續用教育推廣活動,使投資人更了解綠色金融。

目前還經常有人認為,永續投資的初期成本比傳統商品更高,或者回報比傳統商品更低。我們必須展示永續商品的長期效益,消除這種誤解,才能推動環境與金融的永續。

各種經濟波動,以及 COVID-19 疫情這類全球動盪,都會分散人們投注永續發展的精力和資源。COVID-19 從來就沒有消失,下一次全球大流行一旦發生,經濟必定再次衰退,屆時人們可能就會為了緩解當下的經濟困境,而選擇犧牲永續發展。

總之,永續金融必須克服重重挑戰,需要政府、監理機構、金融機構、企業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持續合作。報告標準化、提升資料品質、實施明確一致的相關法規,都有助於綠色金融的持續成長。

在 2024 年,綠色金融的發展一定相當有趣,值得持續追蹤。(本文作者為國際金融服務及相關行為 30 年經驗之顧問;譯者為廖珮杏)

來源:《台灣銀行家》17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