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戰爭〉狼煙再起 從五次中東戰爭看以巴衝突走向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新一輪大規模軍事衝突進入第五天,已造成雙方逾 2,300 人死亡,超過 8,100 人受傷,且以色列總理 Benjamin Netanyahu 與在野黨在周三(11 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組建戰時內閣,共同抗敵。
《半島電視台》指出,無論以色列是否發動地面反擊,以軍的軍事行動,包括空襲,遲早都得結束。屆時以色列將不得不請求埃及出面調解,以結束這場衝突,並達成交換戰俘的協議。
《第一財經》也報導,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表示,以巴衝突的走向有很多斡旋力量,「美國、埃及等都會施加一定影響力和壓力。最後有可能還是會像以前那樣,由埃及斡旋協調結束衝突,但在此之前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1947 年 11 月 29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分治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成立一個阿拉伯人和一個猶太人的國家。阿拉伯人約佔當時巴勒斯坦總人口的 69%,得到 40%多一點的土地;猶太人約佔總人口的 31%,得到超過 58%的土地。
這項決定遭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強烈反對。
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建國。次日,憤怒的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相繼出兵,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軍隊起初佔一定優勢,美國出面透過聯合國要求停火,以色列得以喘息,美國並要求英國停止向阿拉伯國家提供先進武器等。後來阿拉伯陣營每況愈下,最後以失敗告終。
1956 年 7 月 26 日,埃及宣布把本屬於英法合資企業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兩國與以色列聯手,進攻埃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11 月 6 日,埃及戰敗,但獲得蘇伊士運河的主權,以色列則奪得蒂朗海峽的控制權,為成為地區性軍事強國奠定基礎。
1967 年 6 月 6 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當時以色列軍隊的兵員數量和武器裝備都不如對手。激戰持續了六天,以軍在三條戰線上擊退了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的軍隊,還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耶路撒冷老城也落入以色列手中。
六年後,1973 年 10 月 6 日星期六「贖罪日」的清晨,平靜的氣氛又被空襲警報打破。不甘失敗的埃及和敘利亞發動突襲,以色列措手不及,以軍經過 19 天的戰鬥,才擊退埃及和敘利亞的軍隊,一度攻入敘利亞和埃及境內。
1982 年 6 月 3 日,以色列駐英國大使 Shlomo Argov 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員暗殺負傷。6 月 6 日,以色列軍隊攻入黎巴嫩南部,打算消滅聚集在當地的巴解組織。黎巴嫩的戰事一直持續到當年 8 月,以黎巴嫩和以色列簽訂協議告終,巴解組織撤出被以軍包圍的貝魯特城,領導人阿拉法特流亡突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