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中國房市魔幻 土地市場表面繁華 建商投資動力依然不足
一邊是房市熱度消退,一邊是土拍頻頻火出圈,最近房地產行業有點「魔幻」。
6 月 20 日,廣州天河區一宗地經過 30 輪出價後,提前觸頂,進入搖號環節,封頂總價約人民幣(下同)21.86 億元,樓面價約每平方公尺 5.73 萬元,刷新廣州樓面價 TOP10 榜單,高居第二。
近兩個月,像上述地皮一般,引發建商激烈爭搶的土地頻繁出現,從北京、廣州、成都到杭州,土拍市場好像「一夜回春」了。大型央、國企現身熱點城市拍地,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也衝到北京參加搖號,土拍現場遍布建商人士穿紅衣的身影。
熱鬧之餘,建商恢復拿地了嗎?現實可能有些「骨感」。實際上,當前建商的投資力道仍然較弱,當下土地市場繁華能持續多久,依然充滿疑問。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5 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為 1.0187 兆元,年降 10.5%;新開工面積為 8,503 萬平方公尺,銳減 27.3%。
從百強建商表現看,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前五月百強建商拿地總額為 4,290 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8.4%;絕大部分上市民營建商基本停止拿地,前五月上市民營建商中,拿地家數的比率僅 8.2%,大部分企業拿地明顯減弱,流動性壓力仍較大。
華創證券表示,從投資金額看,前五月華潤拿地最為積極,拿地金額為 214 億元。
據《第一財經》報導,究其根本,部分熱點城市土拍高熱,其實是建商投資策略趨同、扎堆競爭使然。「建商投資普遍聚焦高能級城市確定性地皮,主要原因是低能級城市流速較慢,拉長項目去化周期,拖累利潤實現。」華創證券認為。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說,近兩年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拿地容錯率明顯下降,建商普遍採取「以銷定投」、「聚焦核心城市及區域」策略,確定性銷售去化成為拿地首要標準之一,優勢地區地皮成為企業投資重點。
受此影響,北上杭等核心城市受到更多關注。目前多地競拍至最後階段,多採搖號方式,「新面孔」企業也有得到優質土地的機會。此外,在搖號中簽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建商為提高中簽機會,會請有開發資質的供應商協助參拍,進一步拉高土拍熱度。
核心城市「僧多粥少」,但硬幣的另一面,不少二線城市非核心區域則較為冷清。比如合肥、長沙、青島、南京等城市的核心區地皮,企業參與度高,非核心區地皮多底價成交,差異明顯。
6 月 16 日,東莞市常平鎮一地皮進行網上限時競價,最終因無人競價流拍。該地皮位於常平還珠瀝村,起拍價為 14.97 億元,最高限價約 17.21 億元。即便是一線城市廣州,市場內部也出現很大落差,在 6 月 13 日土拍中,五宗掛牌地皮,流拍超過一半。
陳文靜認為,2023 年核心城市土拍明顯回暖,部分城市民企拿地信心有所修復,但多數城市土地市場仍面臨較大調整壓力,全國層面土地市場低迷態勢並未改變,未來土拍市場能否回溫,有賴於地產銷售端恢復程度。另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聚焦在核心城市拿地,這些城市的土拍競爭也會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