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悲歌 美國科技巨擘從搶人大戰轉變為裁員競賽
「如果你是一名軟體開發人員,六個月前,你可以向公司漫天要價。」獵頭公司 Careerflow 創始人 Nikita Gupta 表示,「當時用人企業竭盡所能吸納人才,幾乎到了盲目的地步。」
如今形勢一夜回到疫情前。Gupta 說,企業填補空缺耗時更久,薪酬亦大不如前,而應聘者要嘛接受,要嘛離開。這代表企業大舉擴張、薪酬水漲船高、人才源源不斷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裁員背後:重置溢價薪酬
《第一財經》報導,協助美國中小企業招聘人才的獵頭 Heather Colvin 說:「近期科技企業裁員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許多企業認識到,它們不僅過度招聘,且薪酬相對於市場而言溢價過高。」
在 TikTok、Reddit 等社交媒體上,一些網友質疑,科技公司裁員的真正動機,是借助裁員潮壓低疫情期間膨脹的豐厚薪水,並重新掌握用人主動權。
疫情期間的人才爭奪推高薪水,彼時,工資以數十年來最快速度攀升,科技公司對新老員工豪爽大方。去年此時,亞馬遜 (AMZN-US) 將其基本工資上限從 16 萬美元提高至 35 萬美元,員工薪酬翻了一番以上。
目前人正在亞馬遜總部所在地西雅圖工作的周悅(化名)證實上述消息,「僅有一兩年工作經驗的程序員,一經錄用,亞馬遜能開出 40 萬美元的薪酬總包(薪資總額,包括薪水、獎金、年終),這一看就不可持續。前幾年薪酬水準實在太高,現在也算是均值回歸了。」
外媒取得的亞馬遜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目前只錄用實習生或應屆生,滿足其初級軟體工程師的需要。經驗豐富的「碼農」(初級程式設計師),往往要價更高,故亞馬遜瞄準更年輕、便宜的勞動者。
匿名職場社交軟體 Blind 公共關係主管陳志健表示,專業人士自己也意識到就業市場逆轉。他說:「過去兩年,專業人士往往手握多個錄用機會,能在薪酬、福利優厚的不同公司中擇木而棲,而現在,他們預計高薪時代即將結束。」
裁員成股價大漲密碼?
一些分析師認為,企業瘦身是為即將到來的經濟寒冬做準備,但陳志健直言,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目前企業裁員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在以往的經濟周期中,公司總是避免收縮,只有在必須節省開支且維持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才會裁員,裁員消息也常常伴隨著股價下跌。而現在,公司裁員則是為了向投資人力證,他們正在努力提高盈利能力,事實上,相關消息確實提振股價表現,回饋公司的裁員行動。」
去年 11 月 9 日,Meta(META-US) 創始人祖克柏宣布史上首次大規模裁員,1.1 萬人受影響,激勵當日股價收高 5%,次日續揚 10%。今年 1 月 20 日,Google 母公司字母宣布成立以來最大規模人力精減,影響大約 1.2 萬人,股價當天飆漲 6%。本月,視訊軟體公司 Zoom(ZM-US) 宣布裁員 1,300 人,當天股價應聲狂漲 9.9%。
任職於在線旅遊平台 Expedia 的周悅也說,該公司在疫情期間並未瘋狂擴張,現在甚至人手不足,但高層仍有意裁員。「裁員現象已經傳染了,許多股東向公司施壓,因股東認為裁員除了能夠降本,還能拉升股價。」她進一步表示,「科技巨頭從搶人大戰轉為裁員競賽,當初招聘時,擔憂自己招得比別家少,現在裁員時又生怕自己裁得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