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昌專欄】電動車產業與股價旭日東昇!
壹、前言
在 2021 年 1 月中旬,台灣產業界最核心話題,開始由半導體、貨櫃運輸等產業、轉到汽車產業發展。在 COVID-19 疫情橫溢的世界,行動交通最安全的配備工具,當然就是自行開車;拋開大眾運輸系統,避免遭遇非特定的群聚感染風險。但是這還不是汽車產業要電子化、數位化的主要核心。是由於科技技術,已經可容易滲透到各種產業,將映像管的電視產業數位化、將人工生產流程的工廠自動化、將醫療資訊數位化、將所有通訊數位化、最後終於可以將數位化技術、聚焦在電動車產業之上了。而電話或是電視,其實還多尚未是家庭重要核心資本支出;但是汽車產業卻就是。一個家庭買一部電視機,所花費資金不會高到 10 多萬新台幣,買一隻蘋果最新型的智慧型手機,也不到 8 萬元新台幣;但是買一部車所費不貲、至少也要 80 萬新台幣以上,等於一個年輕人剛工作,一年以上薪資收入。
數位科技默默介入金融業、介入電子商務交易、這次更以澎湃洶湧的姿態,切進汽車產業。一部車有多少的大小零組件?這可能難以估計,但要將零件全部數位化;它最大的關鍵是、是車子要所使用的動能 Energy 必需是太陽能、或是替代性的乾淨能源。這就很具挑戰性了;尤其是使用汽油動力車子是用引擎傳動,帶動四個輪子、順著方向盤的轉動而變化方向。目前的汽油汽車或轎車,其能源多是燃燒汽油;但是電動車是要供給電力,它是用馬達替代引擎;電動車是不用引擎,只有電力催化馬達。
貳、鴻海與吉利汽車合作掀開電動車晶片需求大增?
打開非電動車汽車前方引擎蓋,看到機械與電子設備、還有錯綜複雜的電瓶、管路系統,已經感到眼花撩亂了。在儀錶板旁邊的導航系統,也已成為現代駕駛開車不可或缺的指導;沒有導航設備的汽車、就等於汽車沒長眼睛。更可怕的是,現在的導航設備多知道哪一些路段,擺設了測速照相的罰款照相機,導航圖還可以不定期更新。透過 4G 或 5G 衛星通訊,還可以預告你到達目的地時間。到目前為主,預期只有 TESLA 公司、或馬斯克本人理解、電動車的全部主要架構、及其關鍵零組件電腦化情況,或是開過電動車、以及目前積極進入這個產業的研究部門,它們才知道這項科技產品的全貌。除非是這項產業的研究部門內行人,否則對此項產品的品賞,也多是瞎子摸象、只能以偏概全;以生產傳統汽車概念去思考,電動車或自動駕駛車的全貌。
汽車產業要電動化,目前正欲到數位化晶片的缺貨;缺貨原因主要來自於中美科技戰爭。美國第 45 任總統川普,在 2020 年 5 月 20 日時突然宣告,美國相關部門將在當年 9 月 20 後,要求中國華為不得向美國,採購先進技術的半導體製程。此禁令引發華為等大陸晶片公司,自 2020 年 6 月後對未來晶片供貨,產生突發短缺的深刻的危機感。從 2020 年 6 月後,大陸趕快對台灣半導體廠商大量下單,緊急採購高與中階晶片;估計其訂單至少在一年半以上庫存、甚至還更多。華為公司必然認為,如果川普繼續連任美國總統,則它更需要加強晶片存貨。華為設想即使民主黨拜登當選,華為不易能從禁令中復活,這恐怕是難以改變的長期情勢。而更令大陸當局擔憂的是,除華為之外,美國科技管制部門,又針對中國國家級中芯半導體,高階製程設備採購發出禁令;要求美與相關國家半導體設備,出貨給中國中芯半導體前,多要經美國相關部門的檢視與同意。
這種隨時發出對中國大陸,科技技術的禁令、與所謂貿易實體黑名單,直到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在 1 月 20 日接手之後才暫歇。美政府對外宣稱,未來聯邦政府將採購電動車,作為政府的公務車;以此為電動車產業的表率、帶動電子汽車工業發展。這項宣示意圖使美國傳統汽車業如福特、克萊斯勒、通用等公司,再也不敢將電動車發展,視為是一個長期理想;而積極規劃與籌備,極有可能就在 2035 年之前,完成全球電動車產業全球化。企業家判斷政策發展通常是群聚性與持續性。當政策全力支持之後,接下來政府可能逐步鼓勵與實質獎勵;最後使出傳統車的市場,因為成本與售價利潤比較利益,逼迫消費者汰舊換新。
全球電動車的發展氣勢由衰而轉興盛,是在 2020 年 3 月 COVID-19 疫情後。COVID-19 發生之後,經濟機構多將此疫情,認為是全球經濟將邁入大蕭條的信號;企業剛開始對產品庫存嚴加控管,進而想要減速對資本支出增加。但出乎預料,Fed 針對疫情當下宣告,要執行美元無限量 QE、並將利率降到零利率以下。為了防疫開始在家工作,或是隔離生活者眾,而關乎群聚交通行動行的方式,改為近乎隔離方式的小轎車;搭乘捷運系統充滿群聚感染風險。這些措施逐步使汽車需求,不但沒有減少需求、反而反向增加;最後因為各國封鎖國際邊界交通,因此小轎車形成熱銷、進而環保 ESG 的訴求觸及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發酵。
消費者在開車使用雷達與導航、自動駕駛程序運用等等,就已感受到電動車勢不可擋,總有一天會蛻變為電腦車。其實股價高不可攀的美國特斯拉公司,在 2003 年之際還是藉藉無名,到台灣尋求馬達廠商之際,尚得不到大廠的支持;傳聞只找到台灣一家當時小廠商福田公司;而這家在中部地區馬達廠商,當時也不曾想過特斯拉,當今有如此遠大發展。特斯拉雖然有長期清楚理想與技術,但是一直到 2010 年多還未有真實獲利實現,2019 年每季獲利也只有約 1.05 美元 / 股。但是其股價因為各種專利、技術超前部屬不斷飆升、例如 2020 年 9 月、迅速取得較為便宜的電池成本、預估 2020 年整年汽車銷售量將可達到 50 萬輛以上,可續航行 1,000 公里以上;2021 年將會更上一層樓。
叁、全球電動車業者需求晶片甚急!
2021 年之後電動車的產業發展趨勢,突然越發明顯。美國與日本、德國政府開始為其電動車業者,透過官方管道關說台灣晶片製造商,要求加強優先供應晶片;台灣經濟部趕快招集,台灣半導體各主要廠商台積電、力積與聯電等公司,了解產業供需、並為全球電動車業者所需的晶片需求把脈。半導體業者如何詳細回應,方案內容並無進一步發展,但是從此之後電動車晶片缺乏信息,並沒有再度訴之媒體檯面。覲見除中國大陸業者,受到特斯拉上海廠激勵,全力投入電動車生產外,台灣業者對電動車發展藍圖,還是以龍頭和泰汽車企圖心最強。
除特斯拉已經背水一戰,別無其它選擇之外;其實我們也曾想過過去數十年以前,美國底片相機企業柯達公司的選擇。數位化相機技術也是柯達所發明。但柯達研發出數位化相機後,仍然在數位化與膠捲產品當中猶豫;但市場的轉變趨勢,非常快速群聚羊群到數位化領域。當時柯達也剛好完成中國地區營業完全布局,但柯達認為膠捲傳統相機,仍然是未來一段期間的主流產品。但這樣的預估卻將數位化相機機會,讓給了日本的相機產業;日本的數位相機產業自此蓬勃發展,部分技術還是購自柯達。柯達產品路線選擇的錯誤,終於拱手讓出數位相機商機,以及密集的消費市場。幾年之後柯達急於轉型到數位化市場,但已經時不我予、難以扭轉乾坤,最後終於一敗塗地,以殘局宣告公司重整收場;成為退出道瓊成分股的企業。這可能也是當今,仍陷於對電動車思考的廠商最佳借鏡。台灣鴻海集團的電動車大聯盟計畫,傳聞美國 Faraday Future 公司,未來將委託給與鴻海代工合作的大陸吉利汽車。鴻海與吉利汽車在整車、零組件、智慧控制與汽車生態系統、產業鏈全面合作。美國 Faraday Future 公司成立於 2014 年,去年合併 SPAC 公司之後,2021 下半年將在 NASDAQ 上市。
同樣美國通用汽車也宣告,將在 2035 年之前將汽車的柴油引擎,全部轉變為電動車。生產汽柴油車為主的通用汽車,皮卡車與休旅車也是同列其三大主要車種,但是燃料效率不佳;為爭取加州及其它聯邦政府的支持,通用計畫在 15 年內、也就是 2035 年之前、配合政府的減稅措施與購車獎勵方案,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該公司並計畫在 2030 年時,達成完全使用再生能源。電子晶片廠美國高通配合此計畫,為改善汽車內駕駛平台的效率,推出第四代的駕駛座平台;高通認為,未來電動車的競爭,在於駕駛艙可以適應客戶的需求與否;最主要是先進駕駛 (ADAS) 與輔助駕駛平台 (AD)。
台灣鴻海集中與吉利但動車合作的多頭效應,觸動鴻準、廣宇、乙盛 KY、鈺太、榮創、樺漢等等,鴻海集團的股價輪流上揚。鴻海認為有幾大未來企業獲利利基,一為零組件佔據全車 70% 的需求,二為未來 10 年粗估有一兆美元以上商機,鴻海的 MIH 聯盟邀請全球 200 家軟體與硬體廠商,一起參加此一聯盟,並期盼在兩年內就能自製第一部的電動車,5 年之後的市佔率要佔 10% 以上,目前除吉利汽車以外,還有拜藤與克萊斯勒願意合作。根據馬斯克預測,鴻海集團目前這一些規劃,可能還是以替蘋果 Apple Car 代工為終極目標。為阻擋可能的競爭大咖進入,特斯拉將於 2021 年大幅降價三成,試圖吞食中國大陸市場,預估年生產量會達到 400 萬輛 / 年。由於特斯拉所用晶片是委託台積電製造,因此當其它大廠如福斯、豐田與日產、本田多要進入這個市場時,晶片需求顯然嚴重不足。投資機構認為,電動車主要電子零組件部分為,電機、電控與電池三大零組件;得此三者得天下。顯然地,鴻海認為當它完成,這三大部分核心架構系統之後,Apple Car 訂單自然不請自來;2023 年鴻海或許可完成這個目標。根據媒體報導,鴻海集團已經切入 Apple Car 的供應商,其它的供應鏈如和大、裕隆、貿聯 KY 與車王電、乙盛等。
肆、結論:2021 年電動車晶片需求蜂擁而至!
雖然特斯拉公司,最早掀起動電動產業快速發展;甚至引領先行與主流科技邁向高峰,揚言將會送上火星。但是就長期投資者而言,持有它的股票卻無法理性去衡量,極有可能多處在心驚膽戰的狀態,直到市價脫離投資成本之後,可能還是難以釋懷。由長期股價圖檢視,它的股價一直處於上升狀態;用本益比、市價淨值比、甚至市價營收比 PS 多無法估算;可能只有以重置成本可以勉強為之。發展至現在的特斯拉公司,到底累積了多少數位化專利,可建構多種類型的電動車?大概只有特斯拉高階專業領人,經過集體議價才能一起聯合拼湊結算。但如果將電動車比擬為行動的互聯網,似乎更能進一步體會出行動數位化的價值,它很像電子商務亞馬遜、臉書或阿里巴巴、騰訊。
(提醒:本文為財金專業學術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商品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