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想搶振興商機拉抬市占 台灣Pay該做的是改善消費者體驗
振興三倍券熱鬧上路,除了實體店家強打紙本券優惠外,數位綁定的促銷方案也打得火熱,但就在全民大搶三倍券的早鳥優惠之際,由公股銀主導的台灣 Pay 卻是屢屢傳出後端收單銀行系統出包,實體通路刷卡失敗等災情,官方想要搶三倍券商機拉抬行動支付聲勢,除了灑錢做優惠,也要強化後端平台的基礎建設。
肩負拚經濟重任的數位三倍券 15 日起可使用消費,為爭搶三倍券消費商機,公股行庫早早編列預算,大手筆祭出加碼向用戶招手,但就在三倍券上路第一天,台灣 Pay 就頻傳掃碼失敗無法結帳的慘劇,惹來用戶不滿抱怨。
為迎戰國際行動支付品牌,財金公司籌畫的本土行動支付品牌,台灣 Pay 在 2017 年 10 月上線,提供綁定金融卡、信用卡兩種方式,希望透過八大官股的客源優勢,拉抬品牌聲勢與市占率。
不過,目前行動市場支付市場競爭激烈,除了 Line Pay、街口等行動支付業者強敵環伺外,零售業者為鞏固客戶也紛紛自推行動支付,在集團資源助陣下三不五時的促銷優惠,讓起步晚的台灣 Pay 的行動支付經營的相對辛苦。
據資策會統計,而消費者常使用的行動支付工具,前五名分別為 Line Pay、街口支付、全聯 PX Pay、Apple Pay、Easy Wallet 等;而高達 8 成用戶手機平均只會下載 3 種行動支付 APP,這意味著行動支付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占率低的支付工具恐面臨遭市場淘汰的命運。
事實上,台灣 Pay 功能涵蓋掃碼支付、轉帳、繳費、規費與 ATM 提款等,搭配銀行推出的促刷優惠,其實不比民間行動支付品牌差,部分促銷優惠甚至比起其他競品更加簡單實在,但為何上路近 3 年卻遲遲不見起色?
以此次三倍券來說,光是 15 日上路當天,就陸續傳出使用人數暴增、系統不堪負荷導致用戶無法結帳支付,甚至有消費者為搶早鳥優惠,接連跑了數家實體店面,但始終無法成功支付結帳等災情。
說穿了,台灣 Pay 品牌無法有效擄獲消費者青睞,主要仍與使用者體驗有關,以這次三倍券為例,主要鎖定實體通路消費,而台灣 Pay 光是掃碼支付屢傳卡關,讓消費者無法順利結帳,這種直覺式的使用經驗不佳就足以讓消費者拂袖而去,台灣 Pay 想要在競爭激烈的行動支付市場取得一席之地,除了優惠,還得在後端設備的基礎建設上做好扎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