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每個被罵的政策都做成功 鋼鐵部長變拆彈高手

商業周刊
衛福部長陳時中接受商周專訪時說,在時代裡,每一個人都要盡責,要思考多一點,不要太短線。(圖:攝影者郭涵羚/商周提供)
衛福部長陳時中接受商周專訪時說,在時代裡,每一個人都要盡責,要思考多一點,不要太短線。(圖:攝影者郭涵羚/商周提供)

文●管婺媛

不過 100 多天前,他在內閣中的知名度,只排行第 7;如今,他是全國人氣最火、知名度最高的政務官,民調滿意度超越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

「鋼鐵部長」陳時中受到民眾喜愛,不只因為他在防疫過程展現的硬漢與專業形象,更多的,是在剛強之外,他流露出的柔軟與溫度。

為了防疫,他鐵腕禁止醫護人員出國、下令部分行業停業,揚言公布出國者姓名;但當社會非理性言論湧現、群眾指責染病者時,他又適時語出「沒有人願意染病、被隔離」,提醒大眾應換位思考、不要獵巫。

敏於思 旁聽父執輩書生論國事
童年的台大宿舍,是他的邏輯思辨課

在過去,每當有重大災情發生,就是中央與地方不同陣營執政者產生摩擦,上演隔空駁火、互踢皮球戲碼的時刻。但陳時中總不慍不火,展現高情商,將火苗滅在迸發時。

例如,今年 5 月初,新北市長侯友宜將 9 千多份紓困申請書送至中央,並喊話「本是同根生」,帶有指責中央讓地方行政不堪負荷的挑釁意味;但陳時中卻私下去電溝通、檯面上則以「合作多愉快」回應,熄滅一觸即發的政治口水戰引信。

他既剛且柔,跳脫常人對政治人物與行政官僚的想像邊框。而他一路走來的行事風格,也總是在「破框」。

「以前在學校,人多的地方你看不到他的,他不搶出頭,腦子總是動在『框架』之外的事上,」與陳時中從父執輩開始就是家族世交的前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長、拇山菁英牙醫診所院長王大源形容,陳時中是個「專找冷門事情做的人」,「別人沒想到的、不做的,他越做越有興趣,就像公共參與,在當時(牙醫界)不是很多人熱中,但他就是會去做。」

兒時與求學成長過程的環境,對人的性格塑造,往往最為深刻。

從小住在民法教授父親陳棋炎的台大教授宿舍,給他上了一堂又一堂的邏輯思辨課。「那時很多不同科系的教授,還有留德、留日、留美的歸國學者,見解、看法都不一樣,大家常在(父親)家裡,書生論國事,我就旁聽,」陳時中曾說,那段「觀摩期」獲益良多,也練出他日後能跳脫自身專業、換位思考的眼界與習慣。

性至堅 一字一句讀完罵他的信
眼光看向 10 年後,兩度改革擋人財路

出了社會,他在擔任北市牙醫公會與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稱全聯會)理事長時,就做過兩件打破常規、甚至在當年被視為「擋人財路」的經典事件。

其一,是推行兒童潔牙教育運動。

「牙醫就是洗牙、看牙,好好的賺錢就好,誰會想到要去發起什麼潔牙運動?」一位在陳時中任北市牙醫公會理事長時的行政幹部回憶,許多牙醫師抱怨這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把兒童牙齒都弄好了,醫生還賺什麼錢?」

當時牙醫圈有人觀望、有人反對,但推行潔牙運動需要經費,陳時中為了不用到公會公款,轉而找上衛生署申請補助。

這讓北市牙醫師公會成了第一個非大學、研究機構向衛生署申請研究經費的醫師公會。「當時他們(衛生署)一時也不知道我們要被歸類在哪,因為從來沒有牙醫公會去申請,」前述公會幹部說。

理解陳時中想法的王大源說,相較當時其他同儕只關注眼前事物,陳時中已放眼 10 年、20 年之後的牙科發展,「你把牙醫保健往前推到兒童教育端,把牙齒基本問題弄好,牙科就可往更多元的學術領域發展,不是提升了整個牙醫領域嗎?」

第二件經典事件,是早在西醫、中醫之前,他說服牙醫率先加入健保「總額預算制」。這制度形同為醫界收入釘上天花板,完全打破過去醫師看診論量計酬、看多少病人就領多少給付的舊制,自然引發牙醫界大反彈。

「至少 7、8 成牙醫都反對,我們要從南到北做說明會,繞台灣不只一圈喔!開會時拍桌的、罵人的、講難聽話的都有,但他(陳時中)就是可以耐著性子,也不大聲(講話),一直跟對方講道理,」時任全聯會副秘書長的牙醫師蔡爾輝,回憶當時景況頻頻揮手、搖頭,「大家都覺得西醫、中醫都沒在管,為何我們牙醫要先做這件事?」

為了溝通協調,陳時中與幹部們忍著挨罵,在沒有薪酬情況下跑遍全台各地公會,開會至凌晨 4、5 點,是家常便飯。

前全聯會理事長詹勳政,是陳時中的老戰友,談起當年苦,卻邊講邊笑:「那時候整棟大樓(全聯會辦公室)最晚凌晨 1、2 點就要熄燈了,我們還會硬站在大樓門口討論到 4、5 點才走。因為 6 點,陳時中得去送小孩上學了。」

事後來看,因為陳時中的先見之明,看到健保必然走上總額預算制,讓牙醫先與政府談判,不僅避免當時曾傳出牙醫將被踢出健保的風險,還反而比後進者獲得更好的條件。但能捨眼前利者,並非多數。

面對意見不同者,他從不口出惡言,反倒像傳教士持續溝通。他曾收過厚厚一疊「罵」自己的信,一字一句認真讀完後,找出合理之處做修正。

想全局 先利他,才能夠利己
牙醫當部長被冷眼,就更要做好!

他經常跟親近友人說:要先利他,才能利己。與他共事 20 多年的公會成員觀察,正因為如此,這讓陳時中經手協調、促成的事物能禁得起檢驗,「(大家)自然會服他、信他。」

2017 年,陳時中接掌衛福部,成了首位牙醫部長,在醫學系錄取分數高於牙醫系的醫界傳統強弱階級裡,他不免遭到冷眼與質疑。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陳時中情緒內斂,要坐下來、幾杯威士忌入口後,才會對朋友講起心裡話。當時外界千夫所指,各種傳言不斷,但他不做回擊或澄清,僅一次在與朋友聚餐時說:「醫界反對牙醫做(部長),我就更要做好!」

於是,他悶著頭做事,許多充滿爭議、溝通難度高,在醫界談論 10 幾、20 年的議題、政策,如住院醫師納《勞基法》、醫療刑責合理化、醫療分級轉診制等,都在他任內促成或初步定錨。

為什麼前任部長做不到的事,能在他任內完成?同僚、部屬們歸因於他總能破除眼前限制來思考。「C 肝根除計畫」政策就是一例。

C 肝治療藥物礙於健保給付額度固定,每年可治療人數有限,陳時中上任後,認為先根除 C 肝,才能避免未來衍生的肝硬化、肝炎疾病,因此不斷爭取經費,讓 C 肝預算從他上任第一年僅 23 億元,不斷翻倍加碼到今年達到近 82 億元。

「他就是『跟未來借錢』,」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說,陳時中思考政策不像一般人受限眼前預算規模,「他想得更遠,這方案(指預算倍增)連幕僚提出的方案中都沒有,他另外想出來的。」

官場的常態是,幕僚提出政策建議,主官會在現有 A、B、C 三案中做選擇,「但他(陳時中)不是,他會跳出來問:這 3 個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向?」石崇良說。

刨根源 處理事情就像看牙
曾告訴友人,秘訣在把問題變議題

在疫情趨於平緩後,陳時中下個挑戰是,曾讓多任署長、部長落得下台一途的健保費調漲議題。它無法只靠專業成事,因事涉錢與權,更是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

但看在老友眼中,陳時中有拆解難題的手腕與能耐。王大源曾問過陳時中,如何把複雜爭議協調得好?當時他回答:把問題轉成「議題」,讓別人先表述正、反意見,他慢慢傾聽,再找適當時機切入,用對方的語言,講出能平衡兩邊的話語。

「他處理事情就像看牙,」王大源說,陳時中運用牙醫的訓練,「不像外科,心臟就心臟、腸胃就腸胃,每人 1 顆;每人一口牙共 32 顆,病人說牙痛,隨便一指,你也不知道到底哪顆牙痛;即便你知道,也不可以馬上就敲下去,因為一敲,周邊所有牙都一起痛,你就不知道問題有多大、多廣。所以,看牙要從外圍牙齒開始敲,敲一輪之後,才切中核心那顆牙齒,開始治療。」

接下來,面對歷任部長都棘手的健保漲價問題,他能否讓社會「順時中」,甚至推升他在官場再進一步?將再度考驗他敲牙齒、找痛點的能耐。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98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69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