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頭家開講】少年總仔躍龍門 高明精機總經理張仕育

鏡週刊
張仕育25歲那年,因父親意外去世,提前接班成為台灣工具機產業最年輕的頭家。(圖:鏡週刊提供)
張仕育25歲那年,因父親意外去世,提前接班成為台灣工具機產業最年輕的頭家。(圖:鏡週刊提供)

2 年前,張仕育娶了名模殷琦為妻,讓高明精機這家在台中耕耘 52 年的工具機廠,瞬間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今年 3 月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他再度因率員工參與口罩國家隊,受到矚目。

其實張仕育 25 歲那年,父親意外去世,讓他提前接班成為台灣工具機產業最年輕的頭家。隔年又碰上日本泡沫經濟考驗,他用 5 年時間穩固父親的事業基礎,推出全台獨有的大型龍門型加工機行銷國際,成為全球國防、航太以及航天業者不可或缺的供應商。提起口罩國家隊的成果,他將功勞歸給辛苦的基層工程師,證明機械黑手也有出頭天的時候。

高明精機總經理 張仕育小檔案
出生:1974 年生(46 歲)
家庭:已婚,育有 1 女
現職:高明精機總經理
休閒:陪老婆、看電影
學歷:龍華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碩士
座右銘:做,就對了
經營心法:員工是最重要的資產

「一開始知道有這樣的任務,滿開心的,終於有我們可以出點力氣的地方。」張仕育最近忙得不可開交,上月初,在工具機公會籌組下,包括他所屬的高明精機在內,有 26 家廠商聯合組成「口罩國家隊」,完成 60 條口罩產線,協助台灣單日的口罩產能上看 1,000 萬片。

3月初,張仕育率高明精機參與口罩國家隊,太太殷琦前往探班打氣。(翻攝殷琦臉書)
3 月初,張仕育率高明精機參與口罩國家隊,太太殷琦前往探班打氣。(翻攝殷琦臉書)
口罩機順產 靠台灣實力

「其實口罩機不是我們的專業,我們做的是精密機械,我們只是出人去幫忙組裝。」張仕育說,這次各公司支援的 100 多人都是業界的精銳部隊,「這 2 家召集的廠商也很努力,本來要做四個月到半年的口罩機,25 天就完成了。」

工具機指的是生產機械的機械,張仕育形容:「簡單地來說,就是機械的媽媽。」高明精機是全台灣第一家成功研製旋臂鑽床及大型龍門型工具機廠,客戶來自汽車設備製造商、航天、航太和國防領域。做為工廠背後的推手,高明精機以往相對低調,公司沒上市、不上櫃,直到 2 年前,張仕育與名模殷琦結婚,才讓這家在台中已耕耘 52 年的工具機廠,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在口罩國家隊趕工期間,張仕育(右)時常去探班。他認為,基層工程師是這次最辛苦的幕後英雄。(翻攝殷琦臉書)
在口罩國家隊趕工期間,張仕育(右)時常去探班。他認為,基層工程師是這次最辛苦的幕後英雄。(翻攝殷琦臉書)

過去這段時間,張仕育和殷琦時常買飲料、點心去口罩國家隊的現場探班。提起這次的成果,他不居功,「在那邊拿鐵鎚做到手受傷、加班加到晚上 9 點,連續 3 個禮拜,天天中餐、晚餐坐在地上吃便當的是什麼人?真正的幕後英雄,是那些辛苦的工程師。」

「以前在我爸爸那個年代,人家說機械業是做黑手的,覺得這好像是比較低層次的工作。」張仕育指著擺在一樓大廳的旋臂鑽床與萬能工具磨床,那是父親張鎬洺創業起家的工具,「不論你要發展農業、紡織還是國防,機械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這次口罩機能順利生產,也是大家沒看到的台灣實力。」

高明精機研製出台灣第1台龍門型加工中心機,也是台灣首個打入中國市場的業者。(張仕育提供)
高明精機研製出台灣第 1 台龍門型加工中心機,也是台灣首個打入中國市場的業者。(張仕育提供)
父嚴厲磨練 培養接班人

1968 年,原本在機械廠上班的張鎬洺,以 3 萬 5,000 元於台中豐原成立高明機械生產萬能刀具磨床,員工算上張仕育的母親張蔡梅霞,是一家只有 8 個人的小工廠。彼時,旋臂鑽床因無法連結電腦操控,逐漸被日本淘汰,但在台灣仍是奇貨可居,「我爸就想,他們不要的東西,不然我們撿回來做。」

張鎬洺從日本買機器回來拆解,研製出價格比日本還低的機器,立刻成為暢銷機種。「你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我們剛好趕上那一波台灣經濟起飛,需要大量機械設備的時候。」4 年後公司更名為高明工業。

張仕育(左)是獨子,在父親張鎬洺(右)的要求下,大學念的是電機工程。(張仕育提供)
張仕育(左)是獨子,在父親張鎬洺(右)的要求下,大學念的是電機工程。(張仕育提供)

1974 年出生的張仕育是家中獨子,上面還有 2 個姊姊。張鎬洺只有國小畢業,自然望女成鳳、望子成龍。他規劃大女兒、現任高明精機董事長張麗雪念國貿,負責行銷業務;二女兒、現任高明精機財務長張麗莉念會計,主導財務;張仕育則在父親的要求下念電機工程。

當時正好是工具機設備陸續轉往自動控制發展的階段,「我爸是摸機械出身的師傅,別人騙不了他,但是科技進步了,自動控制他不懂。」張仕育回憶,父親對他的機械養成之路極為嚴厲,「我從國中開始,寒暑假就被我爸叫去學配電、鎖螺絲,後來才了解,我爸是想找一個他親信的人去學。」

專攻龍門型 量少利潤高

1982 年,張鎬洺觀察日本的機械發展趨勢,將全面由自動化電子控制機器主導,缺錢也缺研發人才的他,找上工研院機械所一同開發數控化產品,公司也 2 次更名為高明精機。「當時很多人提計畫跟政府申請合作開發車床、磨床,但我爸不想和同業競爭,就去申請龍門型加工中心機,那是最冷門的產品。」

龍門型加工中心機因門柱呈「ㄇ字型」,又稱「門型」,最小台的龍門長度達四米、寬 2 米,早年即便在日本,也是一台售價約新台幣 5、600 萬元的高級品。「我爸考慮的是怎麼賺到錢,不是去追量;以前龍門的利潤相當高,幾乎是做一台、賺一台。因為技術含量高,開發相對困難,在台灣根本沒人做,人家要仿效會比較困難。」

隔年,張鎬洺成為台灣第一家研製出龍門型加工中心機的業者,創下破億營收,還是台灣第一個打入中國市場的業者,事業熱火朝天之際,1999 年他卻因大腸癌病逝。提起父親,張仕育的語氣有些落寞:「那年我剛退伍,可能他想休息了,或是他覺得交給兒子沒問題。」

張仕育(右)從小在工廠長大,國中時就被父親叫去學配電、鎖螺絲,對機械設備相當熟稔。
張仕育(右)從小在工廠長大,國中時就被父親叫去學配電、鎖螺絲,對機械設備相當熟稔。
第一線打拚 摘億元訂單

張仕育接班時只有 25 歲,是台灣工具機界最年輕的頭家。「人家看你就是個小朋友,所以我以前都故意把自己穿老。」所幸父親早已替他打下基礎,員工多數是幹了十幾年的老部屬,「大家向心力很強,沒有因為董事長過世,害怕公司會倒就跑掉。」

當時中國大陸是高明最重要的市場,張仕育跟著在高明擔任副總的堂叔到中國跑業務。「我給自己很大的要求,今天只要一出門,我不可能空手走,一定要拿回訂單。」要拿下訂單不只靠價格戰,還要提出配套的維修服務說服客戶。為快速反應市場需求,他在上海租了一間辦公室當辦事處,負責銷售跟售後服務。

但早年上海房地產價格低廉,怎麼沒想過置產?張仕育嘆了一口氣,「我爸過世沒多久,2001 年我媽就發生嚴重車禍變成植物人,她在醫院躺了 7 年,加上日本經濟泡沫化,市場景氣非常不好,我們的做法很保守、不想太快擴張,也不敢黑白花錢… 我認為那時候守住是最重要的。」

高明精機的1樓大廳展示1台工具磨床,那是張仕育的父親張鎬洺創業起家的工具。
高明精機的 1 樓大廳展示 1 台工具磨床,那是張仕育的父親張鎬洺創業起家的工具。

擔下父親一生的心血,張仕育把自己放在第一線打仗。2003 年,一位中國客戶到高明參觀,「一個禮拜後我被找去談生意,我的競爭對手在隔壁房間,是一家日本廠商。他告訴我,價格不是關鍵,重點是誰可以提供最好的東西。」張仕育一個人在會議室,和台灣同事越洋連線報價,從早上 9 點忙到下午 2 點,最終拿下這筆 1 億 2,000 萬元的訂單。

「我告訴他,我能開發一些特殊的規格跟配套,你不用另外找供應商。」說起這筆大單,張仕育掩不住眉飛色舞,「拿下這張單,我還不滿 30 歲。出去走路真的是用飛的,也感謝客戶給年輕人機會,我們到現在還在合作。」

還有一次,全球前幾大的模架公司龍記集團向高明採購了 4 台機器,「可是後來我才知道,人家只是拿我們的產品當實驗、買來試試看的。我心想,我們怎麼讓人家這麼不看中?可是我判斷,對方肯定是想在測試中找長期夥伴,如果我們提供很密切的服務,這個單不會跑掉。」後來機器發生問題,張仕育跳過供應商,直接派遣台灣工程師到香港駐廠維修,他還親自找龍記的老闆溝通、取得信任,「他們老闆發現我們的機器不比國外大廠差,維修效率還更好,之後也繼續下單。」

主動推革新 差異化吸睛

連續幾張大單的肯定,讓接班前 5 年保守守成的張仕育決定主動出擊。「以前傳統的機器都是藍色、綠色,外型也方方正正的、不流線,也不符合人體工學,師傅連放計算機的地方都沒有。我看國外的機械雜誌,瑞士還有粉紅色的機器,為什麼我們不能改良?」

在 2006 年台北工具機展上,他大膽推出一台以汽車烤漆噴漆、成本較一般高出 60%的白色龍門型加工中心機,卻一度引來同業訕笑。「機器拉到會場,一個同業看了直搖頭說:『囝仔玩囝仔車(指不知天高地厚)』。我當時真的大受打擊,晚上在飯店睡得很不是滋味,眼淚都快流下來,好像我這麼做不是對的。沒想到隔天開展,國外客戶都跑來看,我們誤打誤撞成為當紅炸子雞。」

每年的台北工具機展,張仕育(左)都親上第一線坐鎮,前中為總統蔡英文。(總統府提供)
每年的台北工具機展,張仕育(左)都親上第一線坐鎮,前中為總統蔡英文。(總統府提供)

同年,張仕育還投入 6 億元,將廠房搬至后里台中科學園區。「中、小型的龍門現在在台灣競爭很激烈,我們必須走不一樣的路、做出差異化。」高明最大台的機器長度可達 20 米,全台只有張仕育在生產,「我們還有 280 多種機種能做模組化組裝,就像樂高一樣,可以靈活因應客戶的需求彈性調整,這是我的競爭對手沒有的。」

為了強化市場定位,2010 年,張仕育率團參加漢諾威工業展時,毅然決然把一台長 14 米的龍門運到德國。「光運費就 100 萬元,但我認為『驚驚袂著等』(指猶豫不決,必然錯失良機),機器做出來了就是要行銷,不然擺在家裡誰知道呢?浩浩蕩蕩運過去,台灣廠商看到就說我是傻子,吃飽太閒。」

張仕育(右)和2個姊姊分別相差8歲與6歲,小時候姊姊還曾餵他吃飯。左為二姊、高明精機財務長張麗莉。
張仕育(右)和 2 個姊姊分別相差 8 歲與 6 歲,小時候姊姊還曾餵他吃飯。左為二姊、高明精機財務長張麗莉。

張仕育當然不是為了出風頭,他研判景氣正在高點,更要大力宣傳高明的實力。他告訴德國代理商,如果能在現場賣掉,他願意多發一點佣金,「結果那台賣了 120 萬歐元(近新台幣 4,000 萬元)。價錢是一回事,那是一種成就感。」

工業 4.0 升級智慧機

不過,近 2 年受到中美貿易戰衝擊,市場需求走緩,工具機產業也表現疲軟。張仕育坦言,前年營收 10 億元,去年幾乎腰斬只剩 6 億元,「趁這個機會,我們從去年開始就不斷在做內部教育訓練,也把智慧機械、工業 4.0 的概念導入新機種,做 2 代機升級,提升附加價值。」

「鏟花」是精密工具機有基本準確度的起點,要靠師傅的巧手一刀一刀鏟出精度。
「鏟花」是精密工具機有基本準確度的起點,要靠師傅的巧手一刀一刀鏟出精度。

帶我們走在 6,000 坪的偌大廠房,空氣中卻沒有一絲悶熱,張仕育介紹,這是台灣工具機業第一個全空調廠房,「一個月電費多 80 萬元,但師傅奇蒙子如果好,做出來的東西就好,我們連外籍勞工宿舍也都有冷暖空調。」「蓋這個廠對我們來講很激動。」他感性地說:「我 8 歲的時候,我爸開車經過后里,當時這裡都是台糖的甘蔗園,他告訴我,未來要把廠遷過來,後來這裡開發成科學園區也是冥冥中註定。」

高明的客戶來自國防、航太與航天,工具機的主軸頭是影響精度的關鍵。
高明的客戶來自國防、航太與航天,工具機的主軸頭是影響精度的關鍵。

接班 20 多年,46 歲的張仕育早已不是那個被同行看輕的小伙子。「但我爸現在看到我的成就搞不好會說要再努力,我覺得可能還沒有達到他的標準。」他說:「我爸以前講,做事要跟牛一樣努力,我們就一步一步慢慢來,不要急著衝。只要我能動,我就是做。」

 

2年前,張仕育(左)迎娶名模殷琦(右)。
2 年前,張仕育(左)迎娶名模殷琦(右)。
後記: 找老婆靠直覺

張仕育說自己會追殷琦全靠直覺。「第 1 次見面直覺她就是很適合當老婆的人。因為她很直接、不會假,有問題會直接告訴我,相處起來反而沒什麼摩擦。」

但成功抱得名模歸會有壓力嗎?「壓力喔,就是她比我高啦!」張仕育吐槽自己不遺餘力,「但我不會要求她不可以穿高跟鞋。」近 9 個小時的採訪,殷琦夫唱婦隨,一路陪伴,拍照時還刻意往下站 1 個階梯體貼老公,放閃無極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鏡週刊,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你不知道的頭家】見殷琦第一次就想娶 唯一缺點就是比自己高

【頭家的第一份工】天生業務員 19 歲工讀就月賺 4 萬

【名模尪挺口罩國家隊番外篇】從名片到型錄 少年總仔把行銷藏在細節裡

【名模尪挺口罩國家隊番外篇】去年營業額腰斬 他宣示絕不放無薪假 

【頭家開講】斜槓接力衝 映興電子董事長賴柄源

【頭家開講】難題終結者 聚和國際董事長郭聰田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