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觀察〉從益通下櫃說起 回顧那些年曾想追逐太陽能商機的大廠

鉅亨網記者魏志豪 台北

太陽能廠益通 (3452-TW) 因連續 6 個月零營收,將在 2020 年 1 月 13 日下櫃,回溯至 2006 年,益通因太陽能電池需求熱,股價一度衝高至 1205 元,榮登台股股王,也是英業達、鴻海布局太陽能的首選,13 年過去,太陽能產業榮景不再,回顧過去曾投資太陽能廠的大廠,包含台積電 (2330-TW)、聯電 (2303-TW)、台達電 (2308-TW)、乃至此次的英業達 (2356-TW),如今已全數認賠出場,太陽能產業曾是大廠追逐的夢,如今卻已成為各廠亟欲甩開的包袱。

台積電曾在 2009 年參與茂迪私募,當時斥資 62 億元,取得 5.83 萬張茂迪股票,持股比重約 2 成,時任董事長張忠謀更喊出,要擴大台積電在綠能的布局,隔年,原任台積電資材曁風險管理副總張秉衡接任茂迪總經理,市場一度看好,茂迪將成為「太陽能界的台積電」。

不過,3 年過去,太陽能市況依舊沒有好轉,茂迪虧損幅度反而愈來愈大,2012 年張忠謀即宣布,台積電持有茂迪股份將從策略性投資,轉為金融性投資,並擇機處分持股,後來接任茂迪董事長的張秉衡也下台辭去職務。

隨後,台積電在 2018 年決定出脫茂迪股票,在 4 月至 8 月期間,共處分 2.41 萬張,以平均每股價格 13.44 元賣出,緊接著又在 9 月至 10 月間,調節 3.18 萬張,以平均每股價格 9.75 元賣出,一共認賠約 11.23 億元,持股比例也降至 0.43%,對台積電這樣謹慎布局投資事業的大廠來說,太陽能卻成台積電投資組合中,表現最弱勢的組合之一。

另一家晶圓代工廠聯電也曾在 2015 年讓旗下聯景光電與茂迪合併,間接持有茂迪 9% 股權,成茂迪時任第 2 大股東,不過,聯電退場速度較台積電快上許多,在 2018 年中國祭出 61 新政後,太陽能矽晶圓與電池的產品價格跌破現金價格,市況也頻創新低,聯電評估無望獲利,因此在 6 月至 7 月間,出清全數持股約 2.35 萬張,共認賠 4888 萬元,拿回 3.24 億元現金。

聯電在投資聯景與茂迪之前,也曾在 2005 年透過轉投資設立聯相光電,持有聯相近 6 成股權,聯相也是台灣第 1 家擁有薄膜太陽能電池量產技術的廠商,一度是市場領先者,但受限原物料缺貨,產能遲遲無法開出,導致營運動能開始下滑,2012 年之後更開始裁減人力,最後在 2015 年按比例認列 7.95 億元資產減損損失。

若要談到重災戶,台達電是最早跨入太陽能產業的大廠,也是投資太陽能廠的大廠中,損失最慘重的,台達電 2004 年起,與工研院成立旺能光電,台達電持有旺能 54% 股權,當時旺能挾市場需求熱,營運首年即開始獲利,不過好景不常,2009 年由於全球廠商大舉投入生產,導致供過於求,產品單價大幅下滑,導致旺能當年獲利銳減,到 2011 年,旺能更大虧超過一個股本,間接衝擊台達電獲利。

隔年年底,台達電決議透過現金與換股方式,將旺能賣給新日光,間接取得新日光 16% 股權,隨後,新日光辦理現金增資,台達電也按持股比例參與,提供約 15 億元資金,2018 年,台廠為擺脫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窘境,再度發起重組合併,新日光、昱晶、昇陽科組成聯合再生,台達電則持有 7% 股權,為單一最大股東。

不過,太陽能產業依舊沒有起色,台達電今年 2 月 11 日至 11 月 13 日止,處分旺能 3.19 萬張,以平均每股價格 9.44 元賣出,認賠約 4.71 億元,目前尚有 5.38% 持股,約 13.53 萬張,台達電也因此次長達 15 年的投資失利,訂下 NUD 的投資評估標準,以防重蹈覆轍。

英業達在台積電、聯電與台達電之後,也決定進入這塊新領域,儘管益通當時面臨虧損窘境,2011 年時市場就傳,鴻海與英業達計畫搶親益通,入股取得股權,結果由英業達以每股 22 元,總金額約 50.6 億元勝出,取得益通私募,持股 47.97% 成最大股東,然而,益通卻連虧 10 年,2018 年宣布減資,英業達持股比例降至 34%。

益通曾風光一時坐上台股股王寶座,當年挾太陽能電池需求強勁利多,股價最高衝上 1205 元,不過 2009 年開始,太陽能廠建設門檻降低,全球廠商競相投入生產,供給快速大過需求,產業供過於求情形嚴重,連帶衝擊益通獲利,益通自 2008 年第 4 季開始,一路虧損至今。

英業達入股益通以來,益通仍連年虧損,至 2018 年為止,虧損金額高達 136.94 億元,其中,英業達認列虧損達 34.96 億元,平均每年認列 4.37 億元虧損。

過去 10 年中,台灣太陽能產業不僅燒掉大廠所投入的千億元資金,也燒掉市場與大廠的信心,明星產業迅速殞落成為慘業,從益通的歷史走勢得以窺見。不過,由於全球能源供應仍有竭盡的一天,全球都持續努力尋找替代能源,台廠如何在混沌的發展中找到方向,仍有待觀察。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