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台灣、南韓出口訂單重傷 電子業成貿易戰主戰場?
經濟部統計處週一 (22 日) 公布數據顯示,台灣 6 月出口訂單出現連續第 8 個月負成長。受美中貿易紛爭的影響,台灣的情況並不孤單,鄰國南韓同日公布的出口數據,更見兩位數字的衰退,顯示了亞洲出口型貿易的全面受壓。
據《彭博》報導認為,原本電子產業的週期性放緩,正轉變為貿易戰的主戰場,隨著華為捲入成爭議焦點,在這場交火中,做為全球電子業的主要供應鏈台灣及南韓,都因此陷入困境。除此之外,南韓還因捲入日本的新戰場,而出現更深層的擔憂。
彭博全球貿易追蹤指標 (Global Trade Tracker) 證實了這一點。這項指標透過 10 個細項指標,評估全球貿易健康狀況。而當前指數顯示,所有 10 個細項指標均低於長期平均值,而有 3 個指標更落在正常範圍 (以 Z 值計算,在正負 1 之間) 以外。
以個別的情況來看,由美國經濟仍然健康,洛杉磯港的入境貨櫃是最接近平均的一個,Z 值為 -0.01,而正受貿易戰衝擊的台灣,出口訂單已經被擠到正常範圍的邊緣,Z 值為 -0.94,南韓所受衝擊相對更大,出口的表現 Z 值為 -1.33,甚至無法擠進正常範圍內。
如果不要只看 1 個月數據,過去 12 個月,台灣的出口訂單均低於平均值不說,中間有 5 個月 Z 值均低於 -1,處於正常範圍之外。南韓變化則相對較為劇烈,去年 8-10 月表現優於平均,但從 11 月起就急轉直下,過去 7 個月中,有 6 個月 Z 值都小於 -1,居正常範圍以外。
日盛證券經濟學家 Jordan Su 認為,台灣 6 月訂單低於預期的主因,是由於美中貿易局勢在 5 月談判情況變壞所致,如果最近恢復談判,並且顯示有所進展,那麼 9-10 月的訂單可能恢復增長。
台灣 6 月出口少見的亮點,是由於中美貿易爭端升級,供應鏈增加了一些中國生產的轉單,使輸美訂單年增 6.8%,但輸往其他地區的訂單減量更大,銷往中國訂單降 14.6%,銷日訂單減 7.9%,往歐洲少 5.3%。
台韓之外的明顯變化,還包括了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 (BDI 指數) 持續低於平均,不過跌幅還在正常範圍之內,以及全球 PMI 的下滑,尤其中國新訂單出口的 Z 值已達 - 1.04,落在正常範圍之外。
(本篇文章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